|
|
|
|
|
|
|
|
|
|
|
|
|
 
首页 > 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 > 把脉问诊,让城市发展更健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把脉问诊,让城市发展更健康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2/10 10:42:2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任何一座城市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城市体检评估是对城市发展体征及规划实施效果定期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

淮南作为全国108个试点城市和安徽省4个试点城市之一,由市政府组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20多个市直部门配合,积极开展了2020年度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本次评估形成了评估报告、指标数据库、分析图等成果,已按要求上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从评估的结果总体来看,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了国家、区域战略要求,持续推进国土空间保护与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地位仍然稳固。全市积极推进“三山三水”的保护和治理,舜耕山、八公山、上窑山通过立法强化了保护和管理,淮河、西淝河(下段)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煤炭开采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成效显著,促进了城市品质的提升。但是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针对城市体检评估结论,结合淮南市实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参考对策。

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修复

优先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筑牢生态安全本底。严格保护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河湖水系,构建通山达水的生态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生态空间网络体系。

工业方面,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行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高效用水。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策划一批项目,发展以涵养水源为主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科教研究等功能,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开发。

坚持区域协同,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速推进合淮同城化发展,建设合淮产业走廊。优化城乡发展总体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合淮蚌发展主轴,沿淮河发展带、寿县凤台发展带,整合市域生产要素。

强化城乡产业融合和链条联动,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提升城镇工业与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坚持底线管控,推动集约发展

严守国土空间控制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开发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按照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区内外实行差别化的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按照正面清单的有关要求严格限制人为活动。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管理。

坚持扩大开放,对接国省战略平台

多种途径提升淮南交通网络,推动合淮一体化交通体系。铁路方面,建立淮南与合肥之间便捷的城际轨道交通联系。加快推进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途经新桥国际产业园区并设站和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S1线延伸至新桥产业园区并设站。

公路方面,重点推进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等重点项目。水运方面,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依据相关规划加快推进淮南枢纽港建设,形成江淮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做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街道层面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构建。优化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立足于城区“山水林田湖湿”生命共同体的格局,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的城市公园体系,形成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绿色空间系统。

进一步完善慢行、骑行、公交接驳体系,形成淮南特色慢行游憩体系,构建快慢结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强城区骨架道路网络的建设,加快城区“三横四纵”的快速路网、跨河桥梁、过山通道的建设,强化各组团间的联系。(记者 周莹莹)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