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扶持与监管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扶持与监管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汇聚社会组织力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积极培育扶持,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市民政部门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做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和非公募基金会登记工作,从2012年起开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目前市民政局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130家,其中社团97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3家。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优化服务流程,将6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为社会组织的成立、变更、注销做好服务,并为办事群众提供咨询服务。目前,全市市级社会组织共有513家,其中社团30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09家,基金会2家。
完善培育扶持政策,加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提高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覆盖面。我市完善购买服务机制,规范购买服务流程,近年来先后投入70多万元向10余家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取消了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前置审批,为县区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了政策依据。为社区社会组织履行职能提供项目策划、能力培养等优质服务,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近九年来,市民政局共投入266万元,资助成立了124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同时,结合省、市“三社联动”试点工作,在各县区选择一个社区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每个社区至少成立10家社区社会组织。
依法实施监督管理职责,认真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市民政部门依照规范的方法和程序,由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从2012年开始,我市分类制定评估指标,组织第三方评估专家组对社会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对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颁发荣誉证书,并对3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给予一次性的奖励经费。截至目前,全市获得等级的社会组织共44家,其中:5A级社会组织9家,4A级社会组织9家,3A级社会组织21家,2A级社会组织3家,1A级社会组织2家,共给予一次性的奖励经费共52.5万元。
加强党建工作,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014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淮南市社会组织党委,加强党建指导工作,坚持标准、分类管理,提升党组织的单独组建率。目前,市民政局直接登记和脱钩的社会组织103个,已单独建立党组织30个,联合组建党组织6个,共涵盖社会组织47个,组建率达45.6%。同时,积极协调市委非公工委派驻党建指导员5人,联系社会组织27家,实现了市民政局直管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
加强日常监管工作,规范社会组织行为。今年5月,在全市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有效压缩非法社会组织生存空间,保护合法社会组织利益。同时,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不年检、不活动、失联的社会组织,激发全市社会组织活力。
汇聚最大合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乡村振兴等工作,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
围绕推动乡村振兴,市电子商务协会开通“网上商城”,助力农村特色产品销售;组织两家社会组织参与全省“百社进百村”活动,与寿县大顺镇新集村、张李乡孙庙村进行对接帮扶;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由抖音淮南区主办的“短视频直播开拓市场研讨交流会”,开拓乡村振兴新思路。
真情为民,服务大局。市美发美容协会前往潘集区芦集敬老院,为老人义务理发、修指甲,市义工联合会组织近20辆车开展爱心送考活动。市新时代公益服务志愿者联合会与淮南十五中联合开展“预防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法治讲座,加强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发生。市家庭教育学会联合市健康管理协会,组织部分孤困儿童前往田家庵区机械公民乐高机器人活动中心参观体验。市温州商会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双招双引”,助力高质量发展。(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