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创新驱动,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创新驱动,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1/25 11:02:3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前三季度,新增民营企业2011家,同比增长114.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3.5%,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8.5%,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75.1%;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4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36个,竣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个……

今年以来,淮南高新区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立足国家级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深入把握制造业发展规律和升级趋势,加速建设创新平台、研发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现代新城,推动经济质量变优、产业价值变高、城市魅力变大,成为推动全市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创新资源持续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淮南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本地战新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积极同大院大所合作,集聚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创新服务,已成为我市科技创新高度密集区域。

辖区的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所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中电八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与上海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密切合作,助力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大数据)建设。其中,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粒子加速器装置超导铌腔电子束焊接工艺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获2021年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立项扶持。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化工研究所数十年深耕工业废气精细净化处理技术领域,截至目前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其技术成果曾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和淮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新兴产业加速培育,“131”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淮南高新区聚焦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强化数据驱动,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为特色,以智能制造、新能源、生命健康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产业体系。

大数据产业开拓转型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本地能源充足、地处国家光纤主干道的优势,将打强数据资源牌作为支撑全市转型升级的发力点,上接高端项目,下承应用落地。目前,已形成以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为基础,以中国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煤矿安全大数据中心、淮南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数据存储、交易、应用、服务为发展重点的产业布局。今年1-9月,大数据基地实现产值68.5亿元,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呈现多点开花态势。中电八所光纤光缆部分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万泰电气入围“国家电网”建设改造推荐目录,先后获批省级矿用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数字化车间。灰熊、贝可等骨干企业健康发展,助力高新区打造百亿级产值智能显示行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高起点培育新兴增长点。依托新能源研究中心、安徽理工大学等平台,淮南高新区高起点切入,大力支持尖端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培育聚变新能源、煤炭清洁利用等高精尖领域。生命健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依托盖天力、达实智能等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新兴领域,其中,达实智能山南新区综合医院PPP项目将建成淮南市健康管理服务的闭环体系。以科技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以强化主导产业配套为核心,依托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煤化工质检中心、安徽专利信息服务淮南中心等平台,专业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科技服务领域优势凸显。

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淮南高新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攻山南”决策部署,围绕“四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集聚教育、文化等各类市级优势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教的现代化新城。

高标准开展新城规划建设,基本形成以市委、市政府为主体的政务中心,拥有星级宾馆、大型商场酒店二十余家,万茂中心等大型商圈初步形成;以奥体中心为主体的文化中心,拥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工人文化宫等大型文体场馆16座;以淮南二中、实验中学新校区、淮师附小、市直机关幼儿园分园等为中心的教育中心,实现从幼儿到大学教育的全覆盖;加快建设以高新人民医院、山南综合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中心。强化区内路网建设力度,建成“十三纵十四横”的交通网络,商杭高铁淮南南站及站前广场建成投用。持续加强环保工作力度,开展大气环境专项整治、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专项保护工作,开展高新区总体规划环评编制工作,并积极推进“三个全覆盖”中控系统项目建设工作。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坐拥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央公园和周集坝公园,林木绿化率高达40%,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称号。

发展空间有序拓展,互联互通日益便利

为更好发挥淮南国家高新区对淮南转型升级的示范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统筹配置全市优质资源,推进淮南高新区构建包含核心区、智造园、现代产业园的“产城一体,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优化布局发展空间、内部居住、就业、交通、旅游功能,和谐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探索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和谐发展格局,整合后高新区实际管辖面积约89.49平方公里。

此外,淮南高新区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从织密路网着手,拉动园区加速发展,已初步建成连接老城区的洞山隧道和“五横十纵”的主干路网体系,其中,淮南东西部第二通道于2012年实现全线贯通;市重点工程、城市一级主干道、高新区外环主干道南纬十三路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南纬二路、南纬五路等11条约26公里长的主次干道和支经四路等3条2.5公里长的支路项目持续推动建设,为各园区之间、园区与主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开放互联提供坚实保障。(记者 李东华)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