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五季) > 淮南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驿道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驿道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1/19 9:47: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古道或称古驿路,当代人很少提及甚至很多人不知晓。但在过去甚至千百年前却是百姓或官方的交通要道。饱经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还有官方的信息往来、军情民意的传达、商旅经济的交易等等,纷繁复杂、又多姿多彩。

淮南境内现存的“鄂君启节”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古驿道,比公元前209年兴建的“秦直道”早,更比公元前321年修建的著名公路古罗马亚平大道还要早11年。“鄂君启节大道”北起阜阳,经颍上进入淮南凤台,渡淮河过寿唐关、寿县靖淮外向南经大孤堆、义井到合肥,终点是安徽桐城北(居巢)。“鄂君启节”古驿道入淮南后与现寿凤公路和寿庐公路部分重叠,犹如是陈列在淮南广阔大地上见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记载“鄂君启节古驿道”的是春秋时期实物史料《鄂君启节》。《鄂君启节》是1957年在寿县东淝河西岸的东津乡丘家花园挖掘出土,三枚车节二枚舟节,形制为仿竹节剖析而成的弧面青铜铸件。其中每枚舟节上有错金文164字,每枚车节上有错金文字154字。“鄂君启节”是楚怀王6年(公元前323年)封其弟启为鄂君同时,赐给他的水陆运输商品货物免税通关符节。舟节用于水路,车节用于陆路。作为铸制时间大体与屈原同时代的珍贵历史文物,在当时不仅是鄂君启个人独有的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关凭证,而且是研究楚国税制、水陆交通和经济贸易等的珍贵史料。

据专家对《鄂君启节》的考证:鄂君启节是我国交通史上最早的免税通关凭证,鄂君启从事商贸活动各关卡免税通行。铭文记载虽极简略但严格规定了车船数目、行程路线、往返时间和禁运货物等。其中车节明确规定车辆通行限50辆,往返时限和禁运铜、皮革等物资。再从交通线路梳理地望考证,范围涉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的鄂、方城、繁阳、下蔡、居巢、郢等九个城邑。即从鄂地出发取水道至今南阳盆地后舍舟乘车取道“夏路”至阳丘(今河南方城)出伏牛山隘口,东南抵象禾(今河南沁阳)东行至鬲焚(今河南遂平)东至繁阳(今河南新蔡)东行至高丘(今安徽阜阳北)东行至下蔡(今天安徽凤台),渡淮河过寿县城外至居巢(今安徽桐城南)。

春秋之世,楚国从局促于丹阳一隅的“蛮夷”之邦,通过南征北战先后兼并五十国变成“地方五千里”的大国,参战人员达百万、车辆千乘其规模之巨、耗费人力、物力之甚,没有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难以完成。周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楚国伐蔡灭息,开启了进军江淮的步伐,这是中国古代历史重大事件。从楚郢(今湖北纪城)进入安徽江淮,固然可以取道汉水、直辕(今武胜关),但路途遥远还要翻越大别山行路艰险,不便大部队远征。远不如师出方城塞,傍颍水沿鄂君启节古驿路来得方便快捷。从这点上看,“鄂君启古驿道”对楚国强势崛起,东进江淮,结束江淮地区小国城邦纷争割据局面,重视陂堰水利设施改善江淮地区农业生产、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寿春等一些商贸城市的兴起。战国晚期,迫于秦的军事压力,迁都寿春“命曰郢”;尤其推动荆楚文化与当地淮蔡土著文化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性特点的淮南楚文化,淮南也成为当时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水陆交通发展是与争霸战争、区域中央集权形成、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鄂君启节”古驿道是楚国新建抑或是前朝“夏路”的延拓,到目前并无史料新发现或已经无从考证。但已经不甚重要,正如鲁迅先生《故乡》中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道路交通总是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是历史文明的象征和科学进步的标志。如今漫步古驿道,走在先人修筑的大路上抚今追古,不断提升和深化对古驿道文化价值的认识,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古驿道文化资源与当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让古驿道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新路,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程侠义)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