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二泉映月》鉴赏
每当我聆听阿炳《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由不得就回想起旧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中贫民百姓,由不得就心情紧缩、泪眼婆娑!尤其是王健填词、彭丽媛的演唱,更将此曲推向了峰巅,使其历久弥珍,成为中华民族时代的强音。
阿炳,名为华彦钧,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十五六岁即成为当地极为出色的乐师。不幸三十四岁之时,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且深受封建恶势力欺凌,饱尝人世间之苦难!
阿炳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他人穷志不短;他性格刚毅、爱憎分明,同情穷苦百姓、富有强烈的正义之感!他的苦难、他的希冀,积郁于心、抒之于情,托之于音乐之声。虽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但却与那个时代高度契合、同频共振,分明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发出最后的吼声”!
《二泉映月》全曲采用了变奏的形式,跌宕起伏、婉转流畅,其意境幽远深邃,其旋律一波三折、一悲三叹;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无不荡气回肠、撼动人心!
当然,不管你懂不懂的音乐,只要你还具有一颗正直善良之心,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你的心灵就会为之一颤,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你个人的不幸、普通百姓的遭遇、中华民族百年屈辱之命运!你就会珍惜当下,正能量于心灵深处油然而生,真正意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命题的英明伟大!
如果说,纯粹的音乐之声还略显模糊、不甚明了,那么著名词作家王健的填词,则更让这首曲子血肉丰满、主题鲜明了。
王健,一位资深女性词作家,供职于中国音协,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长期搭档。她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凭心灵而写、为信念而歌。她认为,有颗平常心,就会收获不平常的未来。
《二泉映月》歌词的创作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王健能从音乐声中悟出真谛,填出的词才如此符合乐曲的本意。她从阿炳个人身世着手、但不囿于其个人,而是立于时代的潮头,让阿炳的形象出污泥而不染,代表着一个民族、演绎出时代的主旋律。
整首歌词莫过三百余字,可分三个层次予以品赏。
词的开首即将阿炳清爽瘦削的身影放置于“黄昏后,秋风里”,定格于野外的“小桥头”。这样,一个平凡而又脱俗、让人怜悯而又艳羡的艺术形象即呈现于自然之中、进入人们的视野,为启开下文作了铺垫。
第二层次为歌词的主体。具体诉说了阿炳孤苦伶仃、荣辱浮沉的一生,以至于与琴相伴、以琴发声。又多么像是一只不倦的夜莺、迎着初现的曙光,滴滴血、声声泪,控诉着旧社会的黑暗,增添了他向死而生的坚定力量!
词的最后如神来之笔、有画龙点睛之效,提高了站位、深化了主题。主人公仰天长叹,完全超越了自我、为苍生而祈祷:“共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忧”!似乎脱壳的灵魂早已在悠悠绵长的琴声中,与那漫无际涯的芳草、叮咚悦耳的泉水浑然一体,化作了永恒!
最为称道的,还是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的演唱。
彭丽媛,1962年生,山东菏泽人;她是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她不仅歌声卓然,而且始终关注着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期望人民安康、国家富强。这与早已故去的阿炳未谋而合,心理完全相通。因而,她的激情演唱,注定将这首歌曲推向了“凌绝顶”的高度,使之真正代表着华夏民族面对未来、走向世界。
由此可见,《二泉映月》这首歌曲长盛不衰、常唱常新的内在原因。
首先是其曲谱孕育于民间,完善于草根阶层阿炳这一典型人物之手,使其突破个人苦痛,升华为民族的激情;而王健的填词,无疑是这首曲子最妥帖的解读;彭丽媛的出色演唱,更让此曲臻于完美。如此三位不同凡响的人物,实在是珠联璧合、共同完成了《二泉映月》这首歌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
据说,法国原总统密特朗一生只钟爱这一首曲子;“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日本大指挥家小泽征尔虔诚地说,“此曲应当跪下来听”;美利坚合众国更将此曲灌成唱片,风靡全美。还有,在曾经发往外太空的诸多音响中,《二泉映月》赫然在列。
可以这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号角,那么《二泉映月》就是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根本动因之所在。(沈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