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也是书画艺术的天堂,当我们徜徉诗画乐园时,就会发现,诗歌和绘画的表示手法竟然有许多相近之处。就审美标准来看,诗歌讲究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和意境美,而绘画则追求线条美、墨色美、构图美和意境美。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诗画同源”吧。
诗画作品都是强调意境的,而意境则是由作品中众多意象元素构成。所谓意象艺术,就是不完全的描摹客观现实,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把他的情感、观念和个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运用变形、夸张、重组的手法表现出来。大凡优秀的诗画作品,都应当包含着具象、意象与抽象的元素,这其中,意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诗歌中的意象元素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就无法读懂诗歌。意象是精神与物质的融合,是情感和思想的物化,是诗歌的灵魂。杜甫诗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中的“花”,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但花在现实世界中是不能像火一样燃烧的,让花“燃”,就是诗人给予花的一种灵性。
因此,没有绝美意境的诗就算不上好诗。由几个意象组成意境,浑然一体的几个意境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最终构成了诗人的境界。由此可见,意象就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也是诗歌的最小元素。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种意象表现手法。意象是诗人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创造出来的一种能感动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是有形的物与无形的精神碰撞的一瞬间产生的闪光体。
新诗中也有意象表现手法。北岛的诗“从星星的弹孔中,流出血红的黎明”,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意象,是诗人精神的物化,这些饱含着诗意的物质,正是融入了诗人的精神。
中国画中的意象美
传统的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意象性”,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同西洋传统绘画观念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画重在表意,强调主体的特征,与西方绘画重在摹仿,强调客体,显然有别。
意象是中国画创作永恒的追求,这是作者个人对事物的感悟、对笔墨的运用和人生历练的直接映照。中国画不论在表现物体还是在反映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方法。画家们对实体和形态在概括的过程中,不是运用写实的手法,更不注意追求形象的真实性,而是注重追求对形象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形象的意识和神韵来揭示所描摹物体的本质特征。在塑造对象时,注重对物体的含蓄刻画,强调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由此可见,中国绘画艺术的表达和审美艺术注重的就是“意象”。
我们在王冕的梅花图中,可以看到“羌笛吹它不下来”的节操;我们从吴镇的劲竹画中,可以看到“斫头不屈”的刚肠;罗大经的“全马在胸”,张彦远的“意存笔先”,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画中的意象元素。
诗画同源值得人们探讨
首先,中国的诗歌、绘画都是作者展现自我、言志抒情的重要途径,诗画既是自身思想感情宣泄的外在表现,也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思索,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一致性。
其次,当唐宋时期诗歌达到创作高峰的时期,大量的画作上出现了题画诗,或以诗歌作为创作画题,进而出现了大批富有诗意描绘诗歌意境的绘画作品。这是画家对画作的一种创造性发展,更是诗画意境的一致性的重要表现,对诗画同源的一种验证。
第三,大量文人涉足了绘画领域,促使文人画的兴起,使得绘画不再是画匠的一门手艺,而是文人展现才华的一种表现,这样就增加了绘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分,使绘画在寄型、寓意、怡情上与诗歌一致。
第四,山水景物诗同写意画之中的山水景物画的发展具体结合,致使读者能通过诗歌体会诗中的“画境”,观画者能从画景中领悟其所表达的具有诗歌一样的富有诗意的画作,而使诗画真正成为互通的艺术载体。
启示和感悟
从意象的窗口看诗画,关键是这个“看”字,这里的“看”,其实就是指艺术欣赏。须知,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创作是欣赏的对象,欣赏的需要推动着创作,而批评促进了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普遍提高,批评水平又因创作和欣赏的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诗画鉴赏,不仅这个过程是美好的,其中我们还会有许许多多惊奇和感悟。因为当我们沉迷此中后,就不仅仅是一个欣赏者了,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成为艺术作品的再创作者。作为欣赏者,我们不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艺术家直接给予的言内之意和画内之情;我们也可以从艺术作品外获得艺术家所间接给予的言外之意与画外之情;我们更可以从艺术作品内外获得艺术家不曾设想过的意外之意和情外之情。(李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