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谪居的贵州龙场,时为贵州土司的管辖之地。到龙场后,宣慰使安贵荣有感于王阳明的气节和道德文章,主动与他交往。正德三年(1508),土司安贵荣翻修了象祠,并邀请王阳明为新修的象祠作记,即王阳明的名篇《象祠记》。
象祠即象的祠庙。象,这里是人名,传说为虞舜之弟。“有鼻”为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祠。水西彝族人历来崇拜象,把象作为神灵祭祀。那里有“灵博之山”,古名为麟角山。因“灵博之山”上的象祠已破旧不堪,土司安贵荣应乡民的请求,要求将其修复。但这事在当时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在王阳明看来,认为这是件好事,应该积极支持土司安贵荣的请求。
据传象是舜同父异母之弟,初时不仁,舜以德感化,后封象于有鼻国的执政者。
舜从小胸襟开阔,不计较被人打击和报复。据说在自家“父顽、母嚣、象傲”的日子里,舜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舜经常遭到父亲、弟弟的迫害,然而舜并不在意;相反,“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因此,舜之孝行声名远播。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图》,把舜列为“天下第一孝子”。
以后,象在舜的感化下弃恶从善,“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后人怀之也”。
在安贵荣的恳请下,王阳明觉得情理难却,于是遵嘱撰写了《象祠记》这一名篇。文中阐述了纪念象的两条理由:
一是,舜是德行高尚的圣人,人们表面上纪念象,而实质上是纪念舜的高尚德行、情操,是一种爱屋及乌的现象。象这类品性恶劣的人,都能被舜感化,这是因为舜拥有崇高的品德。
二是,对象这类前后变化大的人要作辩证的历史分析。象的恶行是早期的事,后来被舜的德行感化,成为了一个有德行的人。当地土著族人纪念的是有德行的象,而非昔日的象。传说中的象弃恶从善后,能任贤使能,泽加于民,深得彝人的敬重。因此,当地彝人敬重的是被舜感化后成为贤者的象。
这样,王阳明既歌颂了舜的王者气象,又讲清了当地彝人为何纪念象的缘由,言之成理;同时,也讽刺了唐人不问缘由毁象祠的蠢举。王阳明在文中启迪安贵荣治理土司要学习大舜的精神,泽被百姓。君子修炼德行,不能仅仅为了个人,还要教育与感化那些良知受遮蔽者,如“象”这类曾经有恶行的人。这才是君子修德的最高境界,具有普世情怀。王阳明由象祠的兴废谈及做君子的应有之义,做人做事不忘修德。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结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一个人以前犯过错误,只要能改,改了就好。同时,也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这是《象祠记》的题中之义。此文后被清人收录编入《古文观止》。该文语言精粹,含义精警,充满思辨,读后,犹如六月天饮了一杯凉水,教育意义深远。(汪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