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源远悠长,孕于晋、成于隋、熟于唐、盛于五代。在“百代之标程”的五代荆关董巨传统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宋代山水画,更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除继承了五代的绘画风格外,而且还对五代山水画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在笔法和墨法上也更显得成熟和练达。不仅创作上如此,宋代的山水画理论也极为丰富,如郭熙的《林泉高致集》,韩拙的《山水纯全集》等等。
两宋由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北差异导致了绘画风格也有所不同。北宋的画家多选北方山水作为创作素材,画面多营造出高山流水、雄壮峭拔的自然景象。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燕文贵、许道宁等这些成就卓越的代表画家。
南宋由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迁,南方的山水便成了画家笔下的创作题材,出现了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南宋四家等杰出的山水画家。
宋代山水画的成熟不单只是技法上的完整性,构图的层次感和空间营造的多元化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经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观摩、研究,使我粗浅的理解到,宋代山水画除了迎合统治阶级、达官贵人的审美诉求,而形成的工整细腻的院体风格外,而且还具有其他诸多鲜明的艺术特点,如:细节的真实性和整体构图上的诗意追求,以及对笔墨运用上的严谨性与合理性,而用笔上又不及元代及其以后的山水画用笔那样“写意”,所以“画”比“写”的感觉较要多些,构图上与书法的结合也不够多等等。
基于对宋代山水画这些浅薄的认识,我在学习时,不刻意去追求形似,更不会为了“像”去运用机械手段甚至电脑技术。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就是郭熙复活也不可能再画出一张分毫不差的《早春图》……范宽常叹:“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者。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宾翁也说过“师古人心,不师古人迹。”所以面对宋代山水“原作”(限于条件,很少见过原迹,基本都是印刷品,有的还不太清楚),我是先认真研读,感悟其中的那个时代的“味”,然后动笔,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演绎”出一幅似乎有一点原作气息,又绝非是原作面貌的“新作”,只是由于功力的不足,用笔上还是显得些许凌乱和变化不足。这种学习方法也可视为书家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临创”。其实,这种不拘于“原作”的“自由”发挥,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精神享受。当然,艺术观念是多元的,学习方法也是多样的。我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被他人认可。可我“自以为是”!
无知者无畏,我只是一个中国画大门之外的爱好者,将几十年来从事绘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加以整理编篡,谨聆方家批评教诲!(程耀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