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我走进古城一个小巷里,一面南墙之上,拼装的饱经沧桑的石头,平面而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印痕,都集中在相同的岁月里,无声地说着沧桑,坎坷和经历。古城的风情,如秋天的色彩,缤纷万种。古城的文化,又如这石上的斑纹,积淀丰富。古城的民俗流动着韵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镌刻了小城人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小城的每一处地方,只要留心观察,都会发现有故事存在。人间烟火处,最是乡愁地。小城,藏着很多秘密的东西,待我们慢慢去发现,记录……
这个巷子叫白帝巷,我不知道它的由来。但我知道在四川有个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白帝城。那个小城在东汉毁于战火,是不是后代在战争中逃离到了小城?安居在这个地方。它又与距离巷子后不远的白塔有什么关系呢?
每一方石头都是时光里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镶嵌在墙里,把厚重藏在纹路里,把鲜活留在小草的生命里,把希冀染成绿色,再渐渐缤纷!其实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石的面前都是脆弱的,经不起与石的碰撞,与石坚守的持久!
向北与白帝巷平行相隔五十米的有个马营巷,如今没有留下任何的旧迹,留下的只有传说。这里住着一位陶姓老人,今年已经九十四岁了,我经过时他坐在门口,他的老家在乡村陶店,来此居住已经六十多年了。他告诉我一个传说,古代有带兵打仗的住在巷子里,营房里有个大官,一个蚊虫盯了他的腿,被他一巴掌打死,他非常气愤,大骂一声,声高如雷。从此巷子里再也没有了蚊虫。陶老头说,几十年没有用过蚊帐。
小城里的故事传说多得很,就像每一个石头都不一样。而石头的品行是忠诚、无畏、坚韧和自强。寿州白石塔,初建成九层,基座是巨大的山石,稳固而忠诚,如今依然还留着固有的基台。古代塔是一个城的象征,淮河里的一叶扁舟,远远地看到塔尖,便知道城池的方位。如果有一天,寿州的白石塔得以复建,恢复旧观,那么我一定会到淮河里乘一叶小舟,望一望古城的方向,重温那一首苏轼的诗:“平淮忽迷天远近,……寿州已见白石塔”。
白帝巷中段向南20多米有一个拐头,走进去有一口古井。周围百姓都来打水,水很旺,滋养了这一方生息。古井周围是一排排古房子,古时住着一个陕西来的富商,称为陕西会馆。老房子如今还留下几间,已成为公房。记得还是去年冬天的时候我走进过这个古巷,曾遇到两位老人,得知,老会馆的主人在很早时候去了北京。三十年前,从北京来了四个女子,来到古城巷内寻找祖辈老屋。原来是老主人的女儿们。她们徘徊许久,久久不愿离去,脸上挂着乡愁!
我在墙边徘徊,想从石上看到过去的时光。墙对面的一扇门打开,出来一个人,走进的初中同学,回来看望母亲,她惊讶和感慨,好多年没见了啊!从毕业大概有四十年了吧。是啊,岁月匆匆。突然想起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又是秋天了,看到石上的斑斑点黄,我想这应是镶嵌的落叶,与石融化了。“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石头与人类是有缘的。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光行走在古城小巷,慢慢更新的石阶渐渐圆润平滑,而我们在慢慢地消耗自己的肉体,唯有思想可以飞翔!(王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