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采访本上重重地写出“黄维”这个名字时,我想到了自己一部小说的原型——廖运周将军。这位潜伏敌营二十年的地下党,正是黄维非常信任的心腹爱将。
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捷报频传。蒋介石惊恐万分,急调外援,其中就有黄维所率,持有美式军械的第十二兵团。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将第十二兵团包围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26日午后,黄维派人找来廖运周,与他商量战事。当廖运周得知不甘心失败的黄维决定集中四个师齐头并进,向双堆集东南方向突围时,身为十二兵团一一○师师长的廖运周,主动向黄维请缨,要求打前站。
当时,令廖运周深感恐慌的是,黄维虽已被包围,但该部武器装备精良,且尚未受到解放军的重大打击,如果四个主力师同时朝一个方向拼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一旦让黄维跑掉,将对整个战局很不利。
廖运周随后便将黄维兵团突围计划的情报送到总前委指挥部,并同时报告了自己决定率部起义的计划。为保证起义部队的顺利行进,他提出请解放军前沿部队在一一○师突围的左翼让开一个口子,等一一○师过去后再把口子封上。经过慎重考虑,总前委批准了廖运周的这一计划。
廖运周考虑一一○师两翼皆为敌军,怕对起义不利,他心生一计。再一次面见黄维,向其进言,说是由他率一一○师先行动,如果进展得手,其他师可迅速跟进,扩大战果。黄维的本意正是要廖运周打头阵,即便牺牲一一○师,也能保证兵团突出包围。廖运周的这番话,正中他下怀。黄维同意了廖运周的方案,他还对廖运周慷慨地说:“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坦克、榴弹炮随你要。”接着,黄维又命令空军调飞机配合一一○师的行动。
1948年11月27日清晨,廖运周率领一一○(缺三二八团)5500余人,冒着淮北平原的寒风,集结在双堆集附近,往通向解放军阵地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在皖北大地,被浓雾笼罩的田野上,廖运周率领着胳膊上扎着白色毛巾为记号的队伍,在解放军密集的枪炮声掩护下,迅速通过了包围圈,到达集结区,起义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战争史,这场起义被认定是黄维兵团被歼灭的转折点。
当廖运周率部起义的消息传到黄维的指挥部时,黄维惊诧万千,怒不可遏,他大骂廖运周是倒戈的党国叛徒。他不肯相信,自己如此看重并信任的部下,竟会是如此不忠不义的小人。黄维为自己在一一○师出发前,配置给他们众多的坦克、榴弹炮等重型武器而悔恨不已,黄昏时分,他下令让战机在一一○宿营地附近扔下了大量炸弹进行报复。所幸解放军早有防备,而未造成大的伤亡。黄维的这一报复行为增添了一一○师起义官兵对国民党军队的痛恨。当晚,解放军纵队代表在看望廖运周等全师官兵的欢迎会上说:“这次战场上英勇起义,全国人民都不会忘记你们!”这句话,使得一一○师5500名官兵激动而自豪。解放军纵队代表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了廖运周是共产党员的消息。自此,被称为“神秘之剑”的廖运周结束了他长达20余年的“潜伏”生涯。
怒骂廖运周为小人的黄维哪里知道,与他同为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廖运周早在1928年就受中共中央军委的指派,一直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地下党工作。廖运周于1903年11月出生于淮北平原上一座叫廖家湾的小村庄,他年少时便勤奋好学,极富正义感。1925年底,痛感国家贫弱、外敌强悍的廖运周投笔从戎,顺利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五期炮科的学员。1927年3月,廖运周在学长孙一中、中共著名兵运专家靖任秋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廖运周奉上级党组织之命,开启了“长期隐蔽、掌握部队、坚持斗争”的“潜伏”之旅。
当我们来到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在“廖运周起义”主题展馆内,讲解员说:在淮海战役过去几十年后,被特赦的黄维与廖运周相见,提及往事,当初对廖运周恨之入骨的黄维,由衷地说:“当初我们没有办到的事,共产党都做到了。”(黄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