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以后,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经过短期休整,改编为第二、第三野战军,挺进江北防线,肃清沿途残敌,准备渡江。解放军二野六纵进入寿县、正阳一线。寿县湖泊、河渠及库、塘、沟、堰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境内有淮河、淠河、东淝河、瓦埠湖、安丰塘等。同时,寿县是五四运动后安徽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发祥地。1923年冬,成立了安徽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1927年,成立了安徽最早县委。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寿东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9年1月,寿县全境解放。寿县作为革命老区,可以说革命旗帜26年不倒,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利用瓦埠湖、淮河作渡江前水上训练具有得天独厚的绝佳条件。
1949年2月,寿县即开始做支援大军渡江准备工作,县人民政府设立支前指挥部。指挥部下设财粮、交通、人力、宣传、组训等科。各区设支前委员会,各乡设立支前小组,均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机构领导。为了统一指挥边界地区的支前工作,中共安徽省委在淮南铁路沿线成立寿县、定远、合肥3县支前司令部。随即组织起常备担架师,在瓦埠湖、正阳关动员380名水手,协助二野六纵野战部队在瓦埠湖和淮河作渡江演习。寿县正阳关集中2500只民船,在淮河上架设了10余道浮桥。每道浮桥由110多只民船组成,使淮河天堑变通途。为了护桥,在正阳关组织民兵、船工分别乘70多只小划子(小船),组织成护桥组。从建桥到结束2个月,日夜游弋在浮桥周围的河面上,轮流守护着浮桥,保证大军安全畅通。据《寿县革命史》记载,从浮桥上通过各种军用车辆达2万多辆次,解放大军、机动车辆、重武器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淮河以南,顺利到达长江防线。
为做好解放大军南下的物资供应、运输及通讯联络事宜,在皖西建立的东、中、西3条主要供应线,就有2条从寿县境内通过。东线自寿县瓦东地区到合肥一线;中线自正阳、大店岗、迎河集、隐贤集、马头集向南直到桃溪镇一线。沿线设立兵站和民站,下设分兵站。两站之间,还设立茶水站。每个民站均配备区级干部担任站长、政治委员。下设招待股、供应股、通讯股。各民站都囤积5到15万斤粮食和2至30万斤柴草,以保证部队和民工的生活需要。各村镇的广大妇女在妇联会的带动下,组织做军鞋、袜子送往供应站支援前线,寿县各地支前军鞋、袜子近万双。
《寿县志》载:“1949年3月18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率司令部驻寿,驻北街高大门。县公安局局长张冀凯向刘司令员汇报县内情况,刘司令员向张索阅(寿州志》。20日离寿。”在寿县期间,刘伯承司令员详细询问了全县恢复生产、剿匪反霸、支前等以及寿县去田家庵、合肥、蚌埠等地准确路程和去六安的途中有多少村庄、水井等情况。在熟悉寿县情况,便送返《寿州志》。
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激越的口号声中,寿县人民满腔热情地送别刘伯承司令员和他率领的人民子弟兵。整个寿县上上下下掀起了支前的热潮,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成千上万吨的粮食与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了伟大的支前洪流中。在寿县广大军民的支援下,30余万部队和民工顺利通过。
伟大的支前运动在古城3000多年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书写了光辉一页,1949年春阳光显得格外明媚。(周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