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八公山文艺评论(第六季) > 在山腰上,读懂中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在山腰上,读懂中国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8/25 8:49: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人们常说,了解中国历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地标无疑代表着中国灿烂文明的各个峰值,透过它们斑驳的身影,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深处的中国,看清我们的来路。

20世纪的中国最是波澜壮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不懈奋斗,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又创造了一个新社会,在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也深深改变着世界。如果要深入了解这一百年里中国大地上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洞悉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秘密,仅仅关注那些显赫的历史文化地标显然不够,历史的深层脉络常常潜藏在平凡细处,细剖一只有代表性的“麻雀”反而更有意义。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红旗渠就是一只不错的“麻雀”。

林县足够“普通”。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晋冀豫交界处,就会发现这个地处南太行东麓、漳河之南的山区小县实在是平常无奇。它没有可以傲娇的自然禀赋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没有彪炳千古的厚重文化以涵养文脉、厚植英才,更没有影响历史进程的宏大事件可为后人追思。倘若没有后来红旗渠的横空出世,它很有可能会悄然无声地泯然于中国近三千个县里。

但正因为它足够普通,也就具有了中国乡村的代表性,具备了个案研究的价值。它境内有高山深谷,也有河流丘陵,有干旱缺水的山岭,也有肥沃平坦的盆地。它西倚太行,东接平原,北枕漳水,南望黄河,既有纯朴豫风的底蕴,也有务实晋风的浸润,还有烈烈赵风的遗存。这里还是敌后抗战的前线、解放较早的老区,百年来经历过动荡巨变,也经受了血与火的革命洗礼。如果选择一个能够代表中国乡村社会的“解剖”样本,借此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历史巨变,那么各方面都适“中”的林县完全可以胜任。

红旗渠也足够“典型”。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着力解决的治理任务,发动群众治山治水成为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主旋律。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条“人工天河”。它成功地让浊漳河水翻山越岭流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林县,彻底解决了困扰人们数百年的缺水难题,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境地,让饱受苦难的林县人民升腾起追梦圆梦的勇气。抗日战争时,当地党组织和八路军就有过发动群众修渠引水纾旱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更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带领广大群众大规模治山治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努力改变贫瘠落后的面貌。红旗渠成功建成,使林县彻底告别了缺水的历史,农业产值迅速位居全国前列,开启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通衢,更留下了一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旗帜,激励着人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懈奋斗,一步步把“土气”的旧林县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林州。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早已写在旗帜上,镌刻在道路上。如果说百年林县的社会变迁是中国乡村迈向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那修建红旗渠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奋发有为、实现初心使命的时代见证。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惊艳问世的红旗渠,就是党相信群众、群众相信党,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山高路远、工程浩大,林县为什么要修红旗渠?三年困难时期条件艰苦,林县凭什么敢上马红旗渠?跨省调水、劈山造渠不容易,仅凭双手和简陋工具,林县人民为什么能够修成红旗渠?“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串起来回答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程,串起来呈现的就是中华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气质。

红旗渠是新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土气”的旧林县一步步蜕变为现代化的新林州的过程,描摹勾勒的正是中国乡村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奋斗图景。仔细端详红旗渠的面容,感知新林州的脉动,我们可以从中管窥中国的过去,知悉中国的当下,透视中国的未来。

物质意义上的红旗渠屹立于太行山腰,彰显着新中国建设者的力量与气质。精神意义上的红旗渠流动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激励着身处山腰的我们,努力攀登更高的山峰。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全力以赴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蜿蜒盘旋于太行山腰的红旗渠,难道不是山腰上的中国最为形象生动的展示?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造就时势。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就是秉持人民利益至上,冷静判断时与势,郑重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然后带领人民去努力奋斗、创造历史。当前,百年大变局叠加全球大疫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深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剧世界动荡不宁,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更需要初心如磐的定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初心如磐,虽百年犹未老;使命在肩,一世纪正青春。”山腰上的中国,我们一直在努力。(杨震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