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第五季) > 《淮南子》“以民为本”思想的历史局限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子》“以民为本”思想的历史局限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8/20 6:37:5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汉初七十年以后,《淮南子》对当权者们还能不能常思秦朝暴政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继续保持“文景之治”带来的国泰民安,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淮南子》以那个时代朴素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呼吁汉王朝当权者们要“以民为本”,向古之圣贤看齐,“出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持续推行惠民政策,才能得民心,顺民意,确保汉家王朝长治久安。

《淮南子》在《修务训》的篇章中,通过一段神话故事,高度赞扬远古时代“神农尧舜禹汤”这五位圣贤忧民、安民、利民的高尚品德: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浴淫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蠕;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且夫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因此,“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

这大意是:远古之时,民众吃野菜、喝生水,采树上野果充饥,生吃螺蚌肉裹腹,常受有毒食物侵害而得疾病。神农帝心忧苍生,便开始教化民众如何播种五谷,观察土壤的干燥潮湿、肥沃贫瘠、地势高低,看它们都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神农帝还亲自品尝百草的滋味、泉水的甜苦,然后告诉民众怎样辨别那些草可食用,那些草可治病。在尝草过程中,神农帝有时一天要遭受七十余次的毒害。

尧帝奉行孝慈仁爱的政策,待民如子。他亲临西部教化沃民,东部直到黑齿,北边安抚幽都,南方抵达交趾,仁爱传播四方;舜帝教人去建房,筑土墙、用茅草芦苇盖屋顶,使民众告别野外穴居,有了家室。他又去南方征讨扰民作乱的三苗,最后死在去苍梧的途中;禹王冒着暴雨狂风,疏导江河,凿通龙门……治水守土,使一千八百多个氏族部落居有定所;汤王起早贪黑,以智治国。减轻赋税,让百姓生活宽松富裕;颁布惠民德政,救济贫困百姓;哀悼死者、慰问病人,供养孤儿寡母。因此人民拥护,政通人和。

这五位圣贤,都是天下德高望重的君王,他们殚精竭虑,为百姓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懈怠。而且,作为圣人,他们不以自己放下身段去恤民情、解民忧为掉架子,却自怨自责推行治国大道不力;他们不担心自己因忧劳而减少寿命,却把百姓疾苦常挂心中。因此,曾听古书上这样说:神农憔悴,尧帝清瘦,舜帝脏黑,而禹王手足长茧。由此可见,圣人君王为天下百姓忧虑劳累,付出真的太多了!

《淮南子》深刻反思秦亡历史,通过对五位古代圣贤德行的歌颂,大力弘扬“以民为本”思想,唱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旋律,给汉朝当权者们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政教育课。

《淮南子》之所以这样推崇古之圣贤忧民、安民、利民的品德,是因为《淮南子》认为:“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这意思是说,食粮是百姓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国君的根本。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国君。国君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城墙与基础、树木与根系的关系。根须深,树木干固叶茂,基础牢,城墙坚不可摧,百姓安定,国君才能安稳。

《淮南子》苦心孤诣,以史为鉴,告诫当权者们要“修身俭约”、“澹漠明德”,“君子之情系于民”,这种“以民为本”的政治学说,是《淮南子》深刻总结秦朝暴政亡国历史教训的理论产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肯定、进步的哲学意义。但它的目的却是维护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是力图不改变君与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巩固王权法统地位,以确保汉家王朝不被推翻。这种“以民为本”的政治学说,不过是给汉王朝统治集团传授如何“得民之道”的“御民之术”。因此,它根本不会懂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正是《淮南子》的历史局限。(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