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老字号是历代先民经商做生意留下来的商号名称、商标名称或产品名称。千百年来,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留传下来,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过岁月的淘洗,寿县历代老字号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永不凋零玫瑰,散发新的魅力。
寿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山川之秀丽,物产之丰饶,因而工商业开发较早,非常繁荣,主要有寿春和正阳关两大商业中心。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241年,楚定都寿春,当时已是舟楫如梭,商贾云集,万户以上的大都会。甘露年间寿春人口一度达到十万之巨,由此可见商业发展之概貌。正阳从明成化元年设关,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设“淮北督销盐务总局”,促进了商业开发。由于正阳关地处淮河中游关锁,水路交通发达,万商云集,商埠林立,成为蜚声遐迩的皖北商业中心。此外,陆续兴起的还有滨水的瓦埠、隐贤、迎河等商业重镇。
清末民初,直到抗日战争前,市场、商业都较繁荣兴盛。抗日战争爆发后,寿春、正阳被占沦陷,西南的迎河、隐贤、保义等中小集镇有一度畸形发展。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年间,寿县的工商业才进入一个百花争艳的新时期。
在商业发展的同时,一些商埠、店家由于经营讲究信誉、产品质量,一度成为享誉遐迩的商号,经过岁月的淘洗,成为含金量极高的老字号。现仅举数例,以资佐证:
光绪元年(1875年)寿县最大酒馆聚红盛的前身一“聚红园”开业。最初为城关孙姓开办,旨在接待贵宾,食宿兼营,类似当今的招待所。光绪六年(1880年)转让给桑雨苍家经营,更名为“聚红盛酒馆”,规模进一步扩大,拥有“名厨”多人,为寿州较有名气的最大酒馆。解放后,“聚红盛酒馆”一度为寿县饮食服务公司经营,后由私人多次租赁承包,更名为“聚红盛大酒店”,现在“聚红盛”已经发展成省内外有20多家分店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在聚红盛鼎盛时期,曾生产一种“大救驾”,这种名细糕点曾获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名优产品奖”。现在这种部级奖的“名吃”已经成为“非遗”传承产品,大街小巷都有作坊,现炸现买,生意十分红火。
光绪六年(1880年)寿县历史上第一家浴池“公园澡堂”开业,原系城关孙姓创办,坐落在南过驿巷,民国初年易主黄竹铭扩建。即今寿州浴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城关汪姓居民创办制作“红辣椒丝”的手工作坊,选料精细,产品精工考察考究。民国期间,仍是汪明海祖传独家手工生产,后顺天酱园仿效其法生产,精工制作竹篓包装,商标为“天顺辣椒丝”,远销沪、宁、京、津以至海外,成为寿县著名特产。
民国初期,寿县有几种土特名产远销省内外,如天顺酱园的篓装“天顺辣椒丝”、瓶装“天顺酱酒”,还有正阳孙大美的“大美香干”等。民国25年(1936年)正阳耀华工厂生产的毛巾、线袜,曾使用“黑龙”商标。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寿春、正阳、迎河三镇手工卷烟盛行,寿春金质甫家使用“金罗汉”“金钟”商标,柏铸九家用“天马”商标,还有50支装的“天鹅牌”,正阳李子才家是“风车”牌;迎河黄鸣九家的“利华”牌。民国30年(1941年)寿县首创第一家机制卷烟工厂迎河大新烟厂,使用“中山门”“好生意”商标。民国35年(1946年)寿县久福烟厂开业,使用“久福”、“大艳丽”、“金罗汉”等商标。1955年11月10日寿县最大的私营工业企业久福烟厂宣布为公私合营企业,是全县首家实行合营的企业。后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久福烟厂才烟消云散,走到尽头。
寿县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小街头即今东大街南过驿巷、北过驿巷附近,是旧时寿县县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是寿县的老字号最集中的地方。如南过驿巷口的聚红盛、公园浴池、升平园、小而真。在南街还有南唐浴池,即今天的寿春陈。寿春陈坐西朝东,迎正门有“洗心泉”三个镏金大字,给人一种古风朴朴的沧桑感。该浴池为清末朱耀庭先生开设,为穆斯林兄弟婚丧嫁娶议事、沐浴的地方。如今,这座百年老字号人气正旺,每天浴客络绎不绝。
历经岁月洗礼、风雨沧桑的寿县老字号,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一些新兴的商家由于注入了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店”“老店”,谁也说不准它们会成为未来寿县新的“老字号”。(赵鸿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