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多措并举办好行蓄洪区和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实事
“搬入桂花苑后,再也不用担心汛期安全了,这里环境美、条件好,俺们心里乐开了花。”在董峰湖行蓄洪区住了20多年的詹秀芝一家今年喜气洋洋迁入集中安置小区,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行蓄洪区和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是我市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市发改委将大讨论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扎实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强化资源保障、政策保障、措施保障,创新安置方式、建设方式、推进方式,加快推进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工作,确保群众搬得出、建得好、住得安,提升搬迁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7月底,我市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已完成投资31.8亿元,34个安置点新建居民楼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进入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其中,14个安置点的2918户住房,已具备入住条件,已有部分群众喜迁新居。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工作推进有力,目前已累计避险搬迁群众6.2万户、17.4万人,形成了凤台县凤凰湖、潘集区潘东新城等可容纳万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6个。
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聚焦淮河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保障群众居住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淮河干流淮南市行政区划内有寿西湖等行蓄洪区6处,总面积1011平方公里,涉及寿县、毛集实验区、谢家集区、潘集区33.54万人,其中设计蓄洪线以下低洼地人口和庄台超容量居住的不安全人口22.78万人需安置。
坚决把好事做好,真正惠及民生。市发改委提高站位、扛起责任、强化担当,制定工作方案,通过直接建房外迁、在行蓄洪区内新建庄台和保庄圩、加固已有保庄圩以及货币化等安置方式,精准到人、精准到乡镇、精准到搬迁地点、精准到时间节点,切实保障安全建设优质、按时完成。
随后,细化迁建方案,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包保责任,强化工作调度,完善人口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市发改委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举措保证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蓄洪线以下低洼地首批18375户64554人,将从淮河行蓄洪区低洼地迁入崭新的移民安置小区,住房安全得到根本性保障。
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我市坚持“维护群众利益,支持企业发展,坚持依法办事,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提出了“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机制,全力推进。
丰富安置模式。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集中安置等工作,创新“毗邻矿区大门、拓展乡村集镇、依托政务中心、再建安置新城”搬迁安置方式;探索推广“货币化补偿”新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缩短搬迁安置周期。
加大资金保障。为弥补村庄搬迁建设资金不足,省、市先后制定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省、市财政累计投入村庄搬迁补助资金近12亿元。
强化督促调度。进一步明确采煤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县区、乡镇、村三级属地管理责任,市相关部门行业监管责任,调整充实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强化统筹调度,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按照预定目标顺利推进。(记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