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秦灭楚之战或称灭楚之战,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3年)。
此战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强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国末期,秦在灭六国征战之中,攻灭楚、越两国残余势力,袭取江南,灭楚之时也消灭吴越之残余势力。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交战过程中,秦军及时总结汲取失败教训,改变轻敌冒进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作战方针,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为相,变法图强,国力日盛。秦国按商鞅之策,东进南扩,兵锋直指六国,图谋一统天下,建立帝王之霸业。而此时的南方大国楚国则因政治腐败,国势日趋衰落。在强秦猛烈攻势逼迫之下,楚国一再东退,国都由郢(今湖北江陵)迁鄀(湖北宜城),又迁至陈(今河南淮阳),再而迁至钜阳(今安徽太和)。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接受春申君黄歇之建议,东徙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至此,楚国距离其灭亡之日已为时不远,八百年楚之国运基业最终在寿春画上完结句号,寿春这座淮水之畔的大都会城市也成了楚国亡国之都。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8年后(公元前230年)发动了统一六国战争,继荡平韩、魏、赵三国之后,又兴兵伐燕,同时强秦兵锋直指楚国。然而此时的楚国,由于宗室贵族内讧争权夺利,内政一蹶不振,特别是春申君黄歇在楚都寿春城门遭遇李园算计身亡之后,楚国统治集团之间内讧不断,执政大权时有更替,陷入分崩离析状态。
秦王嬴政二十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取十余座城,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序幕。首战始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借楚国内讧,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大军,分兵两路进攻楚国,首战失利,李信兵败而归。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王翦、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举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粮秣不济,只好东撤。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抓住战争顺势而为,以尖兵追击,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攻破楚都寿春(今寿县),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楚军虽在兰陵垂死抵抗,却难敌秦军围困和急攻,最终君亡将陨国亡。楚亡后,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程晋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