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旗帜颂 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 > 行走红山今难忘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行走红山今难忘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7/23 9:41: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是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各种庆祝与纪念活动也高潮迭起,让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置身在这伟大时代与宏大历史时刻,历数着日子距离党的百岁周年越来越近,作为一名党员,近期虽无闲暇赴诸多相关红色革命旧址一一参观、接受再教育,但心情无比激动,难以言表,数年前曾经在大别山这座红色大山里行走时的情景,经常在脑海中翻滚,不能忘却。

那是在深秋之季,阴雨连绵,有些瑟瑟微寒,我们一行人满揣憧憬,心怀景仰,按捺不住壮怀激烈,踏向目标之地,探寻80年前那红色的足迹,红色的山野,红色的土地。

一踏进大山,整个心里的感觉,大别山就是红色的。不光是因为这里的春天有烂漫山野的映山红,夏日有飘浮山巅的火烧云,秋晨有尽染层林的枫香叶,冬时有傲立风雪的红腊梅,更因为其是红色的苏维埃根据地,红军的摇篮,80年前的共和国的先驱们在这里,撒满了革命火种,沸腾了整个山野,激励了山区的民心,火红的军队震撼了乾坤,震惊了世界。从这片火红的热土上、山野间先后走出了11支红军队伍,砸烂了黑暗的旧世界,打拼出一片火红的天地、点燃了一个火红的时代,革命出一个红色的江山。

晚上临近8时,在一片灯火阑珊里,我们终于一头扎进了红色的海洋,满地尽带红色的河南新县县城。这是个群山拱抱、依着蜿蜒潢河而建的小城,干净、整洁、清丽,空气中因有众多桂花的盛开绽放而随风浮荡的浓香,夜晚的河边光彩熠熠,远远就能望见那座小山岗顶上高耸着一柱四周布满红旗的火炬雕塑,明亮的灯光映红了山体,映红了河水、映红了来往山下的行客,我不禁为这彤红而激动惊叹。

这个曾经叫做新集的地方(今新县县城)是当年鄂豫皖苏区的首府,领导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根据地。大别山的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第一面武装斗争的旗帜在大别山树起,到坚持红旗不倒。党领导人民在这里经历了长期曲折的斗争。

在革命的风风雨雨中,大别山这块红色土地养育了数十万名革命战士,输送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军和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第五师,成长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从这里飞向蓝天,中华苏维埃区域第一届运动会在这里成功举办,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这里唱遍全中国。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26个县,人口发展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

同金寨县一样,新县被称为“将军县”,为了新中国建立,从这里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将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横刀立马的英名,南征北战的伟绩和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他们是众多革命志士的杰出代表,是大别山人民的骄傲。

翌日一早,我们便不及待地来到兴建于1984年,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馆名,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规划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有主展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英雄山景区、兵器园四部分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凝望着展厅里的将帅群像以及静静地沉寂在这里展出的军事用品,如“列宁号”飞机、大刀长矛、枪支、红军旗帜等,那些珍贵文献资料,如党政机关的报告、法令、政策及传单、标语等,著名烈士遗物,珍贵历史照片,以及各级苏维埃印章、钱币、收税凭单、抚恤证、收条、土地证等,我们分明能感受到那些物件正对我们倾述,向着我们述说着烽火岁月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激发着我们对历史而辉煌的崇敬。

在金寨老区,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一步一步踏着窄窄崎岖的山间石道走上一道山梁参观瞻仰了老红军李开文的故居,看到简约而朴素的木屋和古旧无华因岁月磨砺淡去色泽的家具陈设以及破旧山墙上悬挂着的乐观而开朗、慈祥而可亲的相片,我们在场每一个的内心都深深地为之打动,革命一生居功而不自满,纯真而不失本色,他那对革命笃实的信念、高贵的品格与勤劳的精神教育和激励着老区一代又一代人。按老区人民的话来说,他就是那大别山上的一杆旗,永远不倒,永远迎着风猎猎作响。

返程路上,我们的心潮一直伴随着大别山的山峦起伏而激荡,伴随着颠簸的山路而澎湃,放眼山野,虽然是秋季的山林,但绿色却依旧渲染着山体,透着生机的翠色,而我们的眼里看到的却分明是一种染尽万山的红色,是绚丽的激荡人心的火红。80多年后,当我们来到了这当年布满红色的沃土,看这满山遍野的红色山林,听处处浸满红色故事的老区,我们的心都充满了大别山的红。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横刀立马的英名,南征北战的伟绩和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他们是众多革命志士的杰出代表,是大别山人民的骄傲。(程晋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