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水归正阳”,千年古镇正阳关镇雄踞淮河中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商贾云集,风雅长留,新兴思想碰撞传播之所。百年淮上名校——寿县正阳中学便是其中胜地。寿县正阳中学虽历经变迁,但是文脉长存,校址相继,实属罕见,堪称我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而近代以来,寿县正阳中学更是与国家命运紧紧相依,管豹窥斑,从她的百年历程,就可看到中国图强的筚路蓝缕。
回溯百十年前,在灾难深重的中国,多少先进分子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其中有一大批人成为马列主义的传薪者。梳理近代以来任教于寿县正阳中学以及从她的怀抱中放飞的莘莘学子的经历和成就的时候,一条非常鲜明的主线——红色基因,凸显在世人眼前。
这条红色基因始源于寿县正阳关人高语罕。他早年赴日本留学,归国后,曾参加过反清活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早期共产党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高语罕编纂《白话书信》五编,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力作。1948年,高语罕因病逝世于南京,于右任亲笔题写墓碑。
时绍五与高语罕是同乡,他在羹梅学堂毕业后进北京京师大学堂就读。参加过五四运动之后,时绍五回到家乡。受高语罕影响,时绍五积极参与筹建甲种商业学校,后来又接替时佩瑜任校长。
“无心插柳柳成荫”。高语罕没有想到,寿县正阳中学日后成了他在正阳关为数不多的“魂去归兮”之地。建于寿县正阳中学校园内的“高语罕纪念馆”,设置精致、全面,把高语罕的一生和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作的贡献,一一展现。
从离开正阳关直到病逝于南京,高语罕两次回到故乡,都曾在羹梅两等学堂授课,影响了一代有志人士。在这些学生中,就有茅延桢。
茅延桢出身于正阳关一个中医世家。在正阳关羹梅两等学堂读书时,他接受了进步思想。后来,茅延桢以优异成绩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北京五四运动,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东征中他被阴谋诱杀,年仅28岁。现在茅延桢烈士的坟墓依然耸立于正阳关五里铺,面朝浩渺淮水,背依万亩良田,常有党团员和群众慕名前来拜祭。
在寿县正阳中学的红色基因中,这几位师友是不得不提及的:参加过长征,被誉为“红军第一位历史学家”的徐梦秋;参加过瓦埠暴动,牺牲于黄家坝革命暴动的李振纲;鲁迅研究奠基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李何林。
翻开厚重的校史,一个令人敬仰的忠孝两全的红色部长、中顾委委员——孙大光,赫然在目。他在正阳中等商校就读期间,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解放后,孙大光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孙大光同志1995年离休,2005年病逝于北京。
如果说孙大光同志在离休前,一心为党、为国尽忠的话,离休之后的先生就是在为家乡的父老尽孝。孙大光在古稀之年,将其收藏的一部分古代艺术珍品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所得的奖金全部献给家乡举办教育。他捐赠母校寿县正阳中学的“春光楼”,至今仍在为教学所用。66年前,正阳中学给了学生孙大光一张书桌,让他学习先进,66年之后,部长孙大光还给母校一幢楼,让它哺育后生。
红色基因一直在寿县正阳中学传承,建国后的校长司徒越、陈虞友,学生张学平、张学杰、魏伟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相信未来这张红色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
从大革命起到建国期间,从寿县正阳中学走出来的革命先驱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不畏艰险,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体师生铭记光辉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秉承先驱遗志,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国而不懈奋斗。这脉红色基因也将随着汤汤淮水而流向远方,连绵不绝。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更是奋进的动力。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一起回望历史,对寿县正阳中学的红色基因进行梳理,既是为了告慰先贤又是为了启迪后生,来唤醒和构筑全体师生的共同记忆,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程龙才 陈士传 熊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