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来麦子黄,
红军来到俺正阳。
打一仗来胜一仗,
打得白狗子叫亲娘。
这首民歌是正阳人民为欢迎中国共产党红二十五军的到来而编唱的。
淮南古镇正阳关,近两千年的历史,位于淮河、淠河、颍河三河交汇处,素有“七十二道通正阳”之称,历史悠久,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民国素有“小上海”之称。从明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是淮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的中心。
走进正阳镇的南街,路东有一个叫马家行的小巷,墙壁里嵌入一块石碑,原来这里是中共中央在安徽建立了四个交通中站其中之一的正阳分站。从寿县革命回忆录里了解到,正阳分站于1929年冬设立,站长李乐天,化名姜永之,在此租房一间,以卖香烟为名,掩护地下工作,为中共中央和苏区搜罗情报、输送人员及传递文件。1930年冬,中共寿县中心县委又在正阳关北门外盐锅巷口,开办了一家馄饨馆,作为联络站,由曹广化负责开展革命活动。
1932年,正阳关成立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鸣社读书会”,出生于正阳中医世家的梅伯英,受组织派遣,单线联系,在正阳关教书为掩护,发展地下党员,成立了中共正阳特支。这个春天,革命的种子在淮河岸边生根发芽,春花盛开。此时,正阳交通站获悉,国民党十一军不久要到正阳驻防,正阳关屯集有大量的食盐、西药及粮食等主要物资。于是正阳交通站立即把情况向中站汇报。中央根据苏区的给养情况,决定让红二十五军前往正阳关。
1934年4月6日,红二十五军在政治委员刘士奇的率领下,从苏家埠出发,挥师北上,直取淮南重镇正阳关。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十一团尖刀连担任先头部队。天下着雨,接近傍晚,尖刀连冒雨疾行,从六安曹大巷赶往马头集,乘三只大船,顺淠河而下。尖刀连100多人,着便衣,带短枪,化装成卖柴的、卖菜的、卖鸡蛋的,还有装做逃难的,于黎明时分,到达正阳南郊上岸,夹杂在人群中,进入镇里。镇里国民党军队,得知红二十五军即将北上正阳,大部分乘轮船逃往蚌埠,留下一营军队守镇。正阳关河堤上架起三挺机枪,封锁着河面。尖刀连一部分勇士靠近机枪,以闪电速度夺取了机枪,并立即鸣枪。早已进入镇里的红军拔出短枪,里应外合,一齐动手,消灭了守镇之敌。短暂时间便结束战斗,占领正阳关。正阳北街往东有一条一百五十米长的小巷,旧时巷内建有广嗣宫而得名,红二十五军军部就设在巷内福音堂里。
红军来了,正阳古镇的人们奔走相告,周围乡村人民闻讯赶来,红军在南门外火神庙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动员人民群众参加红军。大会后,打开荣升、裕丰等十多家大粮行把粮食分给了饥民。红军又来到正阳周围的农村张家圩子、朱家堆坊、大西圩子斗地主,打恶霸,开仓放粮。此时镇上有个地痞叫钱门钧,浑水摸鱼,借机抢劫群众分得的果实,红二十五军严肃法纪,保护贫苦人民,以军法惩处了他,并出示布告:“钱家小燕子(乳名),本是地痞流氓,人家革命他捣乱,专抢穷人分得的东西,立即枪决。”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红军来时,正值四月天,风景宜人,西城春柳,南湖晴光,淮河东岸,观澜亭处,亭上长联,上联曰:“世虑顿消除,到绝胜地,心旷神怡,放开眼界,赏不尽溪边明月,槛外清风,院里疏钟,堤前斜照;”下联曰:“湖光凭管领,当极乐时,狂歌滥醉,涤尽胸襟,赢得些萧寺鸣蝉,遥天返棹,平沙落雁,远浦惊鸿。”
三天的时光,红军又要出发,迈向新的征程。1932年4月9日,晨曦映照在淮河岸边,波光温柔,人民群众奔向正阳关码头,敲锣打鼓,欢送红军,百名青年参加了红军,两岸十里相送,军民之情,永远流淌的淮河浪花,革命的红色,小镇里人们永远铭记在心的红军……(王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