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寿县迎河镇李台村,一栋栋农家小院,精美别致,幽雅静谧;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村民活动中心、村头公园、农民大舞台、体育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跃然呈现在眼前。
“过去村里基础设施跟不上,土地流转不掉,产业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空白。根子就在于村‘两委’班子能力弱,村党总支作用发挥不充分。”党总支书记王永林介绍,为此,村党总支从教育管理、建章立制入手,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富民强村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支部+互助组+贫困户”党建促脱贫新模式,有效发挥了党支部在村民脱贫致富中的引领作用。
李台村的发展变化,是我市抓党建、强堡垒、促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是一座堡垒。“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关键在党、重点在基层党组织,全市各级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推深做实‘一抓双促’,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统筹、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把组织、干部、人才资源聚集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交出了抓党建促脱贫的精彩答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说。
聚焦组织力,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自从村里把厂子引进到村后,我们既不耽误挣钱,也不耽搁农忙,还能照顾家里,挣钱持家两不误。”说起在家门口赚钱养家的新生活,凤台县古店乡北王集村村民孙邦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北王集村地处凤台县古店乡东北部,交通不便,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近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携手努力,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党员带动、群众互动、合作社联动,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发展能人经济,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2017年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目标,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近30万元,党建引领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之路。
脱贫攻坚,旗帜领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深入推进抓农村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一抓双促”工程,抓班子、强队伍,树导向、增活力,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上下同欲者胜。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市构建起严密、坚强的组织体系,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各级党组织一把手带头攻坚,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头抓落实、树标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形成了“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同时,将扶贫工作纳入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中,并作为评先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推动形成了大抓脱贫、真抓脱贫的鲜明导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屹立在脱贫攻坚前沿的战斗堡垒,只有筑牢建强,凝聚各方力量,才能科学指挥、精准施策。
“一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村、一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一个县级以上机关单位结对、一名第一书记驻村。”这“四个一”的举措,是我市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的一个标配。近年来,围绕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全市各级组织部门持续做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不断筑牢脱贫攻坚的稳固基石。
补短板,提升组织力。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党支部提升行动,制定《淮南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试行)》,细化量化农村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加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帮扶,着力巩固和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已达到98.5%以上。
抓队伍,提升战斗力。结合乡镇、村“换届”,择优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入乡村领导班子。探索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县级备案管理、村干部任职资格联审、辞职承诺制等管理机制,进一步严把入口、畅通出口,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服务载体,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保障,凝聚向心力。2016年、2017年,我市连续2年将农村基层党建保障列入民生工程,2018年至2020年,将党建引领扶贫纳入民生工程,分别按照3000人以下的村6万元、3000~5000人的村8万元、5000人以上的村10万元的最低标准落实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足额兑现村干部基本报酬,出台政策为所有符合条件的村干部统一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解决村干部离任后养老问题,让村干部能够沉下心来谋经济发展、促脱贫攻坚。
提升战斗力,选派驻村帮扶的精兵强将
“这事还是问问刘书记吧。”“找刘书记,让他说道说道。”寿县双庙集镇邢铺村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担当。
这位深受村民信赖的刘书记叫刘斌,是寿县人民法院法警大队政委。2014年,刘斌被组织选派到双庙集镇邢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他全身心投入到邢铺村脱贫攻坚事业之中,一心一意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干部群众由衷赞誉。2018年初,刘斌任期结束,本可以回到单位工作,与妻子、女儿团聚相守。在邢铺村群众再三挽留下,他毅然决定留了下来,继续投身到邢铺村扶贫事业中。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把一大批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了脱贫一线,广大扶贫干部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深入田间地头,坐到老百姓的炕头上,访民情、听民意、察民生、解民忧,晴时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卷。
“脱贫攻坚的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政策往往是统一的,各个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每家每户致贫情况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打通政策落细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选派帮扶干部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委组织部农村组织科负责人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教育管理、考核评价、激励担当、投入保障,推动选派帮扶干部沉下身子、融入农村,着力锻造一支扎根基层,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脱贫攻坚队伍。
最硬的仗,派最能打的人。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力量,2017年,在已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市委坚持“派齐、派准”原则,动员7个县区、84家市直单位、14家驻淮单位及在淮高校向162个贫困村选派162支扶贫工作队、386名帮扶干部。其中,112个2016年底未出列贫困村每村选派3名同志,由1名副县处级以上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
市委组织部以“严管厚爱结合、实施精准管理”的原则,联合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制定出台《淮南市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实施细则》,提出6方面32条硬措施,规范选派帮扶干部管理,激励干事创业热情,全力推进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动。
加强教育管理。为提升选派帮扶干部业务能力,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扶贫工作,市委组织部将选派帮扶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市、县干部培训计划,每年举行选派帮扶干部培训班,科学设置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农村实用技术、农村电子商务等培训专题,实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市级培训全覆盖。
促进履职尽责。坚持日常督查和集中暗访相结合,不定期对选派帮扶干部在岗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实施选派帮扶“六强六提”行动,开展“一抓双促”大走访、“集中走访月”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选派帮扶干部扎根基层、发挥作用。
加强激励关怀。将选派帮扶干部生活补助纳入市财政预算,为选派帮扶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注重表彰激励,对考核优秀、成绩突出的选派帮扶干部进行跟踪培养,在提拔晋升、评聘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2017年5月以来,全市提拔重用选派帮扶干部126人,其中提任科级75人、县级51人,形成在扶贫一线锻炼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的用人导向。
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奔走穿梭于村民家中、田间地头、沟渠塘坝,了解村情民意,查看基础设施,明思路、定方案,落政策、建机制,引项目、强产业……广大驻村帮扶干部牢记组织重托,用双脚度量民情,用汗水赢得民心,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时代赞歌,在乡村一线凝聚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2020年,在脱贫攻坚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洪涝灾害不期而至。紧急关头、非常时期!全市选派帮扶干部勇敢出征!在抗疫、抗洪一线坚守鏖战!以责任与担当、忠诚与表率,和广大基层干部、普通群众一道,汇聚成一股令人激情澎湃的红色力量,构筑成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的铁壁铜墙。
与此同时,在淮南的广袤乡村,两场大走访交互展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蓄力赋能:一场是“一抓双促大走访”活动,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组织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党小组长等,利用3个月时间遍访1次全部农户,再补短板弱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场是“四送四提”慰问活动,市委组织部领导带队分赴各县区看望驻村帮扶干部,再鼓决战士气,进一步激励选派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更好地履职尽责。
“党旗指引方向,党徽闪耀胸前,我们要在党旗指引下,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不负组织信任、不负村民期望,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郑重接过党旗、党徽,市直机关工委派驻寿县安丰塘镇大树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传安感动地说。
一个个苦干、实干、会干、能干的党员干部扎进贫困乡村,在淮南大地奏响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干群携手奔小康”的华美乐章!
增强发展力,壮大强村富民的厚实家底
村里有钱好办事。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把基础打牢,把工作做实,村集体“有钱办事”,才能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
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0.4万元。近年来,市财政局驻河沿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坚持“党建+集体经济”,抓党建、兴产业、上项目,大力发展千亩草莓产业,建设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园区、粮食烘干厂房、农业生态园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路子,河沿村顺利实现了脱贫出列,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7.7万元。
“现在村集体有了收入,可以帮扶村里的老弱病残,还可以自主投入资金发展产业,更好地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市财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更生说。
河沿村的变化,是我市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我市建立市级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实施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出台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八条措施,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村“造血”能力,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长期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摸清家底,精准施策。全市组织部门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深入开展了“盘活村级三资、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行动,强化分析研判,针对“消薄”、“培优”、“扶强”目标任务,逐村找问题成因、谋增收项目、定发展出路,做到因村有策、一村一策,确保谋划实、措施实、项目实。
寿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因村施策推进不同类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和水平。
大通区实行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区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合督战机制,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潘集区对年度发展集体经济突出的前三名乡镇给予奖励,对工作滞后的后三名乡镇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滞后乡镇党政正职年度考核评优资格。
各县区坚持党建引领,落实“一抓双促”,结合实际综合施策,探索实施了资源发包型、资产经营型、休闲农业型、股份合作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到加速壮大、由单一“输血”向多元“造血”转变,实现集体增收、村民受益。
据悉,2020年底,全市已经全部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今年,我市将争取新增10万元以上村84个,总体占比达90.6%;新增50万元以上强村24个,总体占比达14.7%;新增100万元以上强村2个,确保村集体经济总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强化支撑力,凝聚合力攻坚的精英人才
聘请方智远院士、张洪程院士等5位顶尖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技指导顾问,成立了专业技术小分队10余支,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263人,建设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1家,直接带动农业产业增值4400多万元……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大量人才广泛参与。市委组织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狠抓工作落实,积极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为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育成“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积极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先后出台《淮南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推进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二十条”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人才智力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若干措施》等制度性文件,分别制定29条引才优惠政策、20条人才发展计划和12条激励措施,紧紧围绕促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引进200余名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引进了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领衔的4名甘蓝培育种植人才团队,选育引进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得到转化推广,以“最强大脑”促进脱贫攻坚。近3年来,招聘70名“三支一扶”人员、86名大学生村官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有效缓解贫困镇、村人才紧缺情况。
搭起“大舞台”,唱响“好声音”,大力搭建人才在一线干事创业平台。市委组织部联合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实施了“农业科技110”工程,选派省、市、县三级来自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投身脱贫攻坚,常年为贫困户和基层专技人才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新技术200余项,引进新优品种259个;帮助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服务“田博士”和农村科技创新“土专家”,累计培训农民技术员1000余人;转化技术成果20多项,直接带动农业产业增值4400万元。围绕旅游、生态农业等乡村特色产业,按照“项目+人才”模式,遴选设立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根据层次一次性给予0.5万元至2万元不等的建设经费。
当好“店小二”,做好“知心人”,全心助力人才在脱贫攻坚一线坚守。主动跟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制度,解决联系对象生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回乡“归巢”计划、素质提升计划,完善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和激励乡村企业家人才干事创业。近年来,共推荐12人参加省级示范培训班,全市范围内遴选掌握乡村企业家人才105人、上报省68人。结合干部教育工作培训涉及贫困地区乡村企业家人才120余人、新型职业农民29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36人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1548人,培训贫困劳动者1434人。落实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职称评审办法,对于组织选派从事扶贫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扶贫期间除以考代评系列外,申报中高级职称论文减少要求,且业绩、奖项等条件可降低一个层次,定期组织人才参加健康体检、休假疗养,鼓舞人才决胜脱贫斗志。
脱贫攻坚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迈进“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任在肩,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更需加力。全市组织部门将持续凝聚全市党员干部干事谋事的合力,用“红色引擎”助推淮南大地的历史巨变,让鲜红的党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高高飘扬。(记者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