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灿烂文明的淮上大地,英杰辈出。一个世纪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风雨飘摇,在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当时,淮上大地便活跃着一批早期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前途命运不惧生死,热血男儿王影怀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党的教育下,王影怀迅速成长,入党4年后即任第一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他被反动派杀害时,年仅26岁。
心怀天下,投身革命
王影怀是谢家集区杨公镇汤王村人,因出有王影怀和王培吾两位革命先驱,汤王村成为了红色革命村,并因此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在王影怀的墓迁回家乡时,当地在烈士墓前立起了纪念碑,后逐步建起纪念广场,兴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日前,记者来到汤王村,看见村口立有上书“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红色大字的标石。往前不远,就是王影怀烈士墓,纪念碑上书“英名垂青史 光辉照后人”十个大字,这是徐向前元帅为全国革命先烈的题词。烈士墓东侧,立有王影怀烈士塑像,那是年青的脸庞,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塑像下和纪念碑后,都有王影怀革命事迹简介,加之陈列馆讲解员陶燕的补充,英雄的人生呈现得更为丰富。
王影怀,1902年出生于杨公镇汤王村。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医,为人忠厚老实,经常帮助一些劳苦大众看病,并且是分文不收,因此王影怀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受父亲优良品质的熏陶。10岁时,王影怀就读于当地汤王庙小学,1917年考入设在凤阳的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品学兼优,心怀天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王影怀开始接受新思想,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书刊,逐步树立改造中国社会的志向。“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凤阳五师学生举行的罢课和游行示威,并被推选为五师学生会及凤阳学生联合会负责人。此后,他还在上海大学、黄埔军校等校学习过。
1924年2月,思想先进的王影怀经薛卓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浪潮滚滚向前。7月,王影怀等正式成立凤阳支部,支部书记由王影怀担任。下半年,党组织派王影怀返回家乡,以汤王庙小学校长为职业,秘密担任中共寿县县委委员和国民党寿县县党部执行委员,于此,他发展了一批又一批党员。1926年夏,他与薛卓汉等30多人奔赴武汉,投身到北伐战争中。之后,王影怀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先后在武昌参加国民党安徽党务干部学校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学习。
受尽酷刑,坚贞不屈
1927年7月中旬,王影怀随中共安徽省临委回皖,回到家乡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28年3月,寿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举行,选举产生中共第一届县委,王影怀任书记,7月调任中共安徽省临委秘书。同年9月,因叛徒告密,王影怀在芜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7日押往安庆,囚于饮马塘监狱。在狱中两个多月,受尽酷刑的折磨,双脚被“红绣鞋”(烧红的铁犁)烙得只剩下骨头,但是,他为了保守党的秘密,捍卫党的利益,始终坚贞不屈。当时他的族叔祖王凤栖前往营救,劝他自首出狱时,他说:“与其求生而害义,宁抛头颅以殉节。我为真理而斗争,当死在所不辞。”王凤栖老人见他视死如归,只得挥泪而别。
1928年12月16日清晨,王影怀拖着沉重的脚镣走向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仍然是面不改色,还怒斥刽子手:“你们杀了我,会有千百万人来找你们算账,今天的黑暗是黎明前的黑暗,你们快完蛋了……”最后,他在“打倒蒋介石”、“血债要用血来还”、“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英勇就义,时年26岁。
如今,在王影怀烈士的家乡,仍生活着他的后人。在烈士纪念园,见到采访的记者,一位穿着保洁服装的老人主动与记者攀谈起来。他叫王炳保,今年78岁了,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他介绍说,按辈分,自己应当叫王影怀二大爷。在王影怀那一辈,他那一门关一个奶奶的兄弟有19人,王影怀排行老二。王家是大户,当时一大家子有100多人,开有酒坊、染房,至今,村子还叫染房村,是自然村,归汤王行政村。王家经济条件很不错,当时为营救王影怀,王家举全族之力,用牲口驮着成袋的银元去打点,家底都耗去不少,自此伤了元气。
魂归故里,光照后人
王炳保说,王影怀牺牲时,留有一子一女,如今,烈士子女都已不在人世,还有孙辈在省城等地。1998年4月,应王影怀烈士的后辈亲属要求,当时的长丰县人民政府将其骨灰由安庆烈士陵园迁回原籍,安葬于汤王村此地。
王炳保介绍,政府对烈士遗迹保护很是重视,先后在染房村立石标识,并在故居原址建了文化墙。跟随王炳保的指引,记者看到,在染房村口,便立有一块红色紫金石刻石,上书“革命烈士王影怀故居”。在染房村文化广场,同时立有王影怀、王培吾烈士生平简介文化墙,勉励人们牢记历史,崇敬英雄。而王影怀小时上学和成年后担任校长的汤王小学,即便目前已没有学生,仍得以完整保留。
顺着村路寻访了一圈,又重新回到烈士纪念园。记者看到,烈士墓西侧,是一座红色建筑,门前广场边竖着装饰有党旗和人像的红色文化墙,拱门上书写着“传承先烈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大字,烘托着红色主题。
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在这座红色建筑的二楼,进门便看到王影怀革命事迹介绍和文献资料,在这里,还有王影怀利用汤王庙小学校长身份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记载:“先后发展邬永树、王翠德、王育德等人参加共产党。1926年春,易白沙(即柯庆施)来寿县传达中央指示,王影怀与族弟王粟一筹集20多块银元交给易白沙,作为党的活动经费。1927年秋,王影怀打入国民党寿县教育局,王影怀利用职务之便,把800多元公款挪作党的活动经费。”
王影怀就义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表现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陈列馆里一段史料给出了答案:王影怀牺牲时,安庆《民生晚报》对王影怀烈士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上海《时报》和《新闻报》刊登了蒋介石亲自批准杀害王影怀的消息。
岁月荏苒,在1998年将烈士墓迁回原籍至今,家乡给予最大的保护,并不断充实红色内容,将其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荫英雄光辉,汤王村这个红色革命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特别在清明及党建等重要日子,来这里祭奠先烈、缅怀英雄的人群更是络绎不绝,让村民为自己家乡出了这样的人物而备感骄傲,这也是英雄留给家乡后人的精神遗产!(记者 张雪峰 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