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发生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就因其著名,胜利者固然可喜可贺,而“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个个成语典故也使失败者前秦皇帝苻坚成为千古嘲讽的悲情英雄。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淮南地区却是踏踏实实的蒙罹了一场兵灾。112年之后的公元495年,同样是在淝水岸边,八公山下,同样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北魏孝文帝英明决策,果断止战,使得淮南以至江淮地区避免了一场战祸,以及战争可能带来的各种破坏,淮南人民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孝文帝元宏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对北魏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国力显著提升。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九年,南齐明帝萧鸾建武二年。上一年南北两朝都发生了大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民族融合加速推进。南齐明帝则连续废杀郁林王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两位皇帝后自立,屠戮宗室,国内政局危机四伏。
北魏虽然是鲜卑族政权,但对中华民族不仅仰慕,而且认同。开国皇帝拓跋珪即“自谓黄帝之后”。他和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更下诏云:“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孝文帝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他汉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他将北朝认为是中华正统,而偏安江南的南方政权则被视为“岛夷”。孝文帝迁都洛阳,本来就包含志在统一的意愿。迁都实施后,“魏既都洛,逼近淮、汉,故急于南伐以攘斥境土”。正巧南方发生齐明帝弑立事件,这为北魏出兵提供了口实,孝文帝遂以五路大军南征伐齐,一路出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一路出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一路出义阳(今河南信阳市),一路出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镇),而孝文帝自率一军“至寿阳,众号三十万,铁骑弥望”。五路大军有三路在淮河流域,且孝文帝以主力居中,可见北魏是将寿阳一线作为主战场。
进入沿淮地区后,孝文帝立即“诏禁淮北之民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论”,以严明的军纪博得沿淮南方居民的好感,于是“民皆安堵”。同时对本方将士也注意打好感情牌,“见军士病者,亲抚慰之”。在八公山途中遇到暴雨,孝文帝撤去伞盖,与士兵一起淋雨,士兵们感动之余,决战决胜的信心也油然树立。
来到淮南后,孝文帝追寻古人,感慨万分,亲自“登八公山,赋诗”。其赋诗过程也是缜密思考的过程:自己这次南征,走的是与苻坚同样的路线;苻坚名义上是八十万大军,实际上也就二十多万,与自己现在的兵力相当;苻坚当时面对的敌人正同仇敌忾,而自己现在的对手正分崩离析。无论怎样分析,北方的胜算究竟体现在哪里?苻坚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孝文帝也不敢掉以轻心,派人传唤寿阳南齐守将出城对话,守将萧遥昌只派自己的参谋崔庆远前去应对。
见到崔庆远,孝文帝便责问道:“齐主何故废立?”崔庆远回答说:“废昏立明,古今非一,未审何疑?”意思是,废黜昏君,另立明主,这种事情古今常见。你怎么会不理解呢?接着崔庆远面对孝文帝咄咄逼人的盘诘,将齐明帝滥杀宗族的行为比作周公诛杀参与纣子武庚叛乱的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将齐明帝自取皇位说成萧氏宗室中已经没有周成王这样的优秀人物可以嗣立,所以齐明帝是不得已而为之;将霍光拥立汉宣帝刘询与周武王没有拥立纣王之弟微子启类比,都不是因为贪求天下的原因。
最后崔庆远说得孝文帝大笑:“朕来问罪。如卿之言,便可释然!”于是崔庆远顺势恭维孝文帝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圣人之师也!”结果孝文帝被崔庆远的才华折服,赏赐他酒菜和衣服后,将他平安送回寿阳。严格来说,折服孝文帝的不是崔庆远的才华,而是崔庆远口中宣扬而且努力践行的儒家那些忠君爱国理念。
孝文帝当年二月来到寿阳前线,在八公山地区停留9天,经深思熟虑,孝文帝果断决定,中止已经谋划好的这场淝水之战,离开寿阳。北魏崇佛,孝文帝临行前还“遣道登道人进城内施众僧绢五百匹”。对北魏大军撤离寿阳的记载,以北朝为记事主体的《魏书》说“车驾循淮而东”;以南朝为记事主体的《南齐书》说“虏自寿春退走”。因为其它四路大军有胜有负,北魏在战场上也未取得明显优势,最终这场战争因孝文帝寿阳止战而停摆,淮南民众因此消弭了一场兵灾。(周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