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我是带着孩子在乡下和父母亲一起过的,温暖祥和,其乐融融。大年初二下午,我带着孩子去了板张集烈士陵园。
板张集烈士陵园,坐落在凤台县丁集镇郭徐村境内。陵园是安徽省第五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从高大庄严的大门进入,两旁青松翠柏间又有不同的红叶点缀,雄伟的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肃穆庄严。
淮南市“最美退役军人”获得者、郭徐村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张文杰为我们讲诉了长眠于陵园中烈士的英雄故事。1948年10月,全国解放战争全面进入大反攻阶段,淮海战役即将打响。为了配合淮海战役,豫皖苏军区六分区党委决定攻打凤台县城。10月11日黄昏,总攻开始。十一团顺利渡河穿插到拐子集,消灭烟墩山守敌,封锁了黑龙潭渡口。十二团在西门向大孤堆敌军发起了强攻。因大孤堆地形特殊,三面环河;敌人工事坚固,火力密集。我方在轻重机枪掩护下,连续组织多次爆破冲锋,直到次日凌晨二时才得以解放凤台。二营营长李振海、四连连长王福成、指导员刘法家、班长刘会民等14位干部战士在战斗中牺牲。
张文杰接着又给我讲诉了李家三代“不计名利数十年,一片丹心护忠魂”的事迹。李振海等十四名烈士遗体运到板张集后,15岁的李文传目睹了乡亲们含泪掩埋烈士遗体的场景。部队开拔的时候,部队首长拉着他的手嘱咐说,请照顾好我们这些长眠的战友。当时的墓地就是一两亩地的荒滩,茅草丛生。多年来,李文传坚持在墓地添土植树,精心守护。成家后,又带领子女守墓。在他的保护下,全国大范围的平坟运动中,烈士的坟没有被平;在他的保护下,乡亲们没有柴烧的困难时期,烈士的墓地没有被破坏。墓地有积水,他带着家人用铁锹挖出了一条排水沟;墓地没有路,他带着家人用架子车取土修出了道路。2004年3月,李文传逝世后,随父亲守墓20年的李学成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如今,守墓人李学成的身边时常会有他的小儿子李杰的身影。
岁月荏苒,七十三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
英雄为之战斗的凤台如今已是一个繁荣的凤台。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河流穿境而过,滋润着凤台大地;济祁高速、合徐高速、合淮阜高速的开通,便利着凤台的出行。凤台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之乡、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双拥模范城等诸多荣誉称号,被誉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英雄长眠的地方如今已是“淮南市美丽乡村”。张文杰骄傲地说,2017年1月,市美丽办来郭徐村验收创建美丽乡村情况,郭徐村不但1分没丢,还因为乡村的陵园保护完好加了1.5分,以101.5的高分通过美丽乡村验收。郭徐村的道路真美啊,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面,虽然是初春,道路两旁已有鲜花绽放,芳香直沁心扉;树丛外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充满着春的色彩,春的希望。郭徐村的墙绘内容丰富,按照全村不同的路段,墙绘内容也依次分为读书学习墙、道德教育墙、烈士纪念墙等诸多不同内容。走在整洁的村道上,欣赏着栩栩如生的墙绘。不同的内容,给人不一样的情怀感受。
面对创建美丽乡村的荣誉,张文杰欣慰笑着,但其中的努力和辛苦他一点也没有说。他只是说,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我们一定要把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建设好,我一定要带领大家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好,才能无愧于先烈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才能不辜负先烈们对幸福生活的想往。
我们辞别的时候,已是黄昏。整个乡村沐浴在落日的余辉中,远处的田野,近处的楼舍都笼罩在一片金色中。几个老者在庭院外支起的棋摊上正在酣战,一群可爱的孩子欢快地从我们身边跑过。这片英雄们为之战斗、为之牺牲、为之长眠的土地,是这般美好。
想着不计得失70多年坚守墓地的李家三代,想着为建设美好乡村不辞辛劳的张文杰,想着张文杰刚才所说的话,我喃喃自语:是的,今天的中华盛世,如您所愿。(葛本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