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县博物馆的众多馆藏中,有一幅书法珍品。它是国家一级文物,由著名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启功先生所书。那么,这样一幅由现代人所书的作品如何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呢?这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了。
这幅书法作品是1987年启功先生在安徽省博物院为他的好友所书的一首律诗,诗中最后一句是:“昔人妙迹幸有托,贤无古今堪相俦。”启功先生诗中的“昔人”,指的就是我今天讲述的主人公,一位纯粹的共产党人——孙大光同志。
孙大光,初名世蔚,1917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寿县堰口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参加革命,从此转战江南塞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位资深的革命家完成了从一位共和国的开创者到建设者的升华。
建国以后,孙大光担任过很多职务,从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的位子上转任中顾委常委。他曾直言上谏,堪与海瑞相匹;他的廉洁与业绩,可同于成龙并论。他一生别无他爱,唯独对中国的书画艺术情有独钟。然而,在他倾其所有,收藏了价值连城的国宝珍品后,他又出人意料地全部捐献给了国家,50幅名画的义卖所得,悉数捐助了教育。他被称为“共产党人的活化石”。
1986年4月的一天,已经离休的孙大光和夫人张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寿县堰口镇孙家老圩。“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16岁离开家乡,到35年后回到家乡,孙大光感慨万千。家乡的贫困与落后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最使他感到悲哀和震惊的,是他曾经就读的堰口小学竟然那么破陋:低矮的土坯房,又黑又潮的教室,连个书桌都没有,一条窄窄的板凳,挤着4个孩子,一个破教室里挤着八、九十个学生。孙大光落泪了,这比他当初读书时的条件都不如啊。那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他和夫人张刚第二天商议后决定,把珍藏的191件文物全部捐献,求得扶持家乡教育的第一笔资金。在鉴别这批文物时,专家们对文物的级别之高、价值之巨,大为惊叹!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省博物馆接受这批捐赠,同时奖给孙大光45万元。后来,大光夫妇用这笔资金捐建了堰口小学和寿县一中春晖楼。1989年,两处新楼相继落成,大光夫妇回乡剪彩,各界人士写下若干诗文予以称颂。孙大光曾经的秘书、后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题写了“大光小学”的校名。
那么,启功先生的这幅书法珍品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1987年安徽省接受捐赠后,在北京展出这些书画珍品,省博物馆选择了一上品砚台,请孙大光的老朋友、著名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启功先生手书纪念文字,永志留念。启功先生欣然命笔,赋诗赞曰:
寿春。孙大光同志艰辛革命数十年,无他嗜好,惟以书画自怡。与夫人张刚偕收明清真迹,于纷放之余积百数十件。一九八七年夏,举以捐赠安徽省博物馆,奖金悉数为寿县兴学之资。博物馆选砚勒铭以志盛事,属功为之记且为赞曰:
笔精墨妙推前修,法书名画垂千秋。
历经劫火稀传流,寿州伉俪勤搜求。
朝披暮卷欣忘忧,盈箱溢篋何胜收。
不甘自秘韫椟留,遥为桑梓琼瑶投。
树人之资贻远谋,与众同赏诚嘉猷。
昔人妙迹幸有托,贤无古今堪相俦。
这就是启功先生这幅书法珍品与孙大光的故事。如今,书法珍品犹存,但“昔人”已去。孙大光,这位纯粹的共产党人,在他88岁仙逝前说到“此生无怨,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如今,他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为多少在寒夜里奔跑的青年学子送去了一碗热粥,一张可以直抵梦想的船票。 (赵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