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子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 > 言浅意深多玄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言浅意深多玄奥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0/12 8:35: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子》中的微言大义 

《淮南子》中的故事,大多都是以小见大,以浅喻深,言近旨远。

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这个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福祸相依的深刻哲理。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如:未尝知音,未始知玉。

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荆山之下。——所以心中有是非标准,就会尊重实情,将古今看成一样的实情来辨别;心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就会只把来历久远的东西当宝贝。

这两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世俗病态:迷信名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社会风气。告诫人们:要知道事物的好歹,是否有价值,就要根据其自身的质地去独立思考,客观评判。

恐死忘生: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波至而自投于水。非不贪生而畏死也,惑于恐死而反忘生也。(恐惧死亡,竟忘记了他还可以活着。)齐人攫金:齐人有盗金者,当市繁之时,至掇而走。勒问其故,曰:“而盗金于市中,何也?”对曰:“吾不见人,徒见金耳。”讽刺那些把生死看得过重,把金钱看得过重,遇到情况就举止失当的人。

一洞之网: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局部与全局是一种互相作用的依存关系,整体统率局部,局部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局部就难以存在并发挥不了作用。

《淮南子》里面还有许多语言的真金,思想的美玉。脍炙人口,赏心悦目。金玉良言,俯拾皆是,让人越品越有味,越想越有意蕴——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只要自身正直,品行端正,一切邪恶自然消失。

积爱成福,积怨则祸。——爱心累积起来就会为自己带来福分,怨恨积累起来就会为自己招来灾祸。像《易经》里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多欲亏义,多忧害智。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

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君子不认为细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这与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为人做事要谨慎,但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举止要正直不阿。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日月想要明亮,浮云遮蔽了它们;河水想要清澈,沙石弄脏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欲望损害了它。

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犹扬堁(堁(kè):尘土)而弭尘,抱薪而救火。——用言论来制止别人的流言蜚语,用行动来平息祸事,就像扬起尘土来平息尘土,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

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不随便说话,不随便行事,选择好的事情然后去做。

……

言浅意深多玄奥,处处蕴含睿智哲理,《淮南子》中的微言大义,值得我们认真咀嚼品味和深思探究。(田恒民)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