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莫忘历史之耻 弘扬报国之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莫忘历史之耻 弘扬报国之志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9/3 5:42:1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部爱国主义教科书。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才能唤醒爱国报国之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凤台县三里沟抗日纪念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凤台县三里沟抗日纪念园坐落于凤台县凤凰镇三里沟社区,建于2005年,为了纪念被侵华日军杀害的84位三里沟村民。纪念园有专人负责看管,并有专门人员讲解,免费对社会开放。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纪念园占地1200平方米,园区由石门、主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组成。纪念主碑耸立园中,高8.85米,正面镌刻着“侵华日军三里沟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背面为“三里沟大屠杀”情况介绍,底座记录着惨遭杀害的84位村民的名字,“蒋二先、胡广水、李氏……”每一个名字都让人触目惊心。主碑前方是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小广场。四周青石围栏,绿荫环绕。园内栽植各种长青树和花卉,其中6棵银杏,寓意纪念园建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松柏、香樟则象征着中国人民抗战精神万古长青。

采访当天,烈日当空,但一群孩子们依旧在阳光下站立很久,他们安静地面对墓碑,听义务讲解员胡恩璋老人讲述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抗日故事,孩子们稚嫩而严肃的脸庞在清新整洁的环境中,更显得庄重肃穆。

三里沟村是凤台县抗日战争时期的重灾区。1940年5月21日夜,驻田家庵日军乘汽艇溯淮河西犯凤台,在登岸时,遭到埋伏在三里沟村的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六团(简称保六团)突然袭击,双方交战中,日军伤亡惨重,驻寿县日军火速赶来支援。保六团见寡不敌众,随即撤去。气急败坏的日军闯进三里沟村,实施报复。对无辜村民进行绝灭人性的残酷屠杀,全村500多人,被杀死84人,杀伤百十人。500间房屋几乎被烧尽,财物被抢掠一空。这便是骇人听闻的“三里沟大屠杀”惨案。

“一位妈妈抱着孩子躲进牛棚,日寇还是找到了她们,用刺刀刺向妈妈的后背,尖利的刺刀穿过后背,还扎伤了襁褓中年幼的孩子……”胡恩璋老人说起那让人愤怒的一幕幕历史往事,依旧悲伤不已。而孩子们认真听着,早已泣不成声。

胡恩璋老人今年79岁了,是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原先是新湖小学的校长。老人介绍说,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当年,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县委党史办、县委宣传部决定在三里沟建造一座侵华日军三里沟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必须在2005年8月15日之前建成。可是当时只知道那年三里沟村的村民被日本鬼子杀了84人,伤了100多人。县委党史办只掌握了四十多人的名单,始终未突破五十人。由于时间紧迫,三里沟村支部决定将这个重任交给老校长胡恩璋来完成。

白天,胡恩璋走村串户,足迹涉及每家每户,他每天仔细寻访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让他们回忆当年的细节。对于老人们提供的线索,胡恩璋总是一遍一遍地求证。他还访问了每一位遇难者家属,并认真做好记录,每当突破并确定了一个遇难同胞的名字时,胡恩璋总是特别兴奋。晚上,他就在灯下把白天记下的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并查阅相关资料,重新做好记录。用了半年的时间,胡恩璋老人通过细致的调查,终于把84位遇难同胞的姓名落实了。当看到纪念碑上刻上经过自己半年心血求证得来的名单时,胡恩璋老人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建碑十五年来,胡恩璋始终没有闲着,他一直都在担任义务讲解员的工作,接待参观凭吊者万人次以上。“周围的中小学师生几乎都来参观过,最多的一次来了1500多名师生,他们站在园中,我跟他们说着当年的历史,一个多小时的讲解时间里,大家都鸦雀无声。”胡恩璋老人感慨地说:“我虽然人已经退休,但是我的心没有退休。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使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忘历史,不忘过去,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年近八旬的胡恩璋依旧没有打算“卸任”,“只要党需要我,我责无旁贷地当好这个讲解员,一直把这段历史、这段故事讲述下去,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让他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