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长江禁捕退捕在行动 > 淮王鱼 “你”是世间珍奇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王鱼 “你”是世间珍奇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8/28 7:12: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目前,淮南市有两个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是焦岗湖芡实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二是淮河淮南段长吻鮠(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点保护长吻鮠(淮王鱼)等鱼类。

淮南是山水之乡,水中鱼类众多,为何要单单将淮王鱼列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呢?淮王鱼凭啥那么珍贵呢?

淮王鱼的历史文献记载真不少

淮南是山水之乡,水中鱼类众多,但在文献记载的鱼类中,淮王鱼是记载最多的,这足见它的珍贵:

1998年《淮南市农业志》:“淮王鱼,俗称土附鱼、回望鱼,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喜食,并常以此鱼待客,故称淮王鱼”。

2004年翻印清.李兆洛撰《凤台县志》:“又有青金鱼,形类鲶,极鲜美,产黑石潭石穴中,亦他所所无也。鳇(注:即仿之所谓“肥王鱼”,形如鲶鱼,更像小鲨,淮南地区鱼中上品)鱼不恒有,间有之,其岁有水,土人以为候。”

1998年《凤台县志》:淮王鱼为稀有名贵鱼类,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曾食,并以此鱼宴请“八公”(仙人),后人称淮王鱼。

除了地方志上的相关记载外,解放后相关杂志上的记载也不少:1964年第5期《中国水产》第11面《凤台的淮王鱼》中:淮王鱼,产于安徽省淮河,但以中上游凤台县的黑龙潭、白龙潭、硖山口、绵羊池等河段为最多,到过凤台的人都想尝尝“淮王鱼”的味道。1989年第3期《水利天地》第12面《淮河珍宝—回王鱼》中:回王鱼,又称妒鱼、淮王鱼……一般重二三斤,大的可达二十余斤,仅产于淮河中的寿县至凤台县的依山河段。据凤台县地方志记载:西汉时期,当地官吏将此鱼献给淮南王刘安,他给鱼取名为“回黄”,常在宴客时称赞它味美可口。淮南王爱吃“回黄”鱼的事传开以后,人们也就称这种鱼为“淮王鱼”。

淮王鱼有水中活化石之称

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告诉我们淮河流域山清水秀,让生长在此的人们引以为豪。淮河流经安徽凤台县境内硖山口,东西硖石高有十余丈,夹淮相峙,滚滚淮水环绕群峰,腾激巨浪,骤然穿入险峻的硖山口,河水西流数十里,古称“长淮津要”。

这一段河流里,生活着一种珍奇鱼类,那就是淮王鱼。

淮王鱼,属鲶形目鮠科,学名长吻鮠,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中活化石之称。

淮王鱼头较尖,吻特别肥厚,显著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盖。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在臀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尾鳍分叉。鱼体呈纺锤形,全身鲜黄,光滑无鳞,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其体色呈现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的生存状态。更为奇特的是,淮王鱼性格极其刚烈。在普通状态下,它的通体大多呈现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它会全身充血,朝红色方向变化。缺氧程度越高,充血范围就越大,甚至鲜血还会从鱼鳍处流出来。

长吻鮠分布于中国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由于长期的地域差异,生长于淮河中的长吻鮠与长江中的长吻鮠相比,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体色也有一定差异。淮王鱼主要产于淮河寿县正阳关至凤台黑龙潭段。m硖山口位于凤台县境内,此处淮水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入险峻的硖山口。淮王鱼喜好在岩石缝中繁衍生息,而恰好这一带水中岩缝纵横,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正好为其繁衍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千里长淮,只有硖山口才是它唯一的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淮王鱼产量一直较高,而到本世纪初,淮河中淮王鱼已难觅踪影。2008年开始,淮南市渔政部门组织在淮河进行增殖放流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淮河水质的好转,淮河中的淮王鱼又活跃起来了。

淮王鱼的民间传说很动听

《淮河硖石文化》第十一章:古代典籍记载:淮河中有一种鱼长相怪异,背部青灰,肚皮黄白,身上无鳞,嘴在颔下,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淮王鱼。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鱯即今之鮰鱼,似鲇而口在颔下,尾有歧,南方人言转为鮠也。”

一种传说,凤台淮王鱼是一群美丽的鱼精回王仙女离开到硖山口看灯,后被村民围困逃到黑龙潭。

另一种传说是渔民捕鱼时见一条大鱼钻入东硖石下,渔民捕获后,因叫不出名,又知淮南王刘安爱吃鲜,就献于刘安。从那后,刘安每天必吃此鱼,后来当地百姓称之为淮王鱼。

另外一种传说,也是流传最广的,就是地主强娶贫女,被淮南王刘安撞上,刘安为民除害,百姓献给刘安美味,后因刘安常用此鱼待客,百姓感激刘安,故将该鱼起名淮王鱼。

因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而得名,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享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誉的淮王鱼集历史文化、美食文化、神话故事及科研价值于一体而被称为“淮河珍宝”。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