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奋斗让“我太难了”不再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奋斗让“我太难了”不再难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2/12 10:46: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父母年迈,妻子听力四级残疾,女儿大学一年级,儿子因化脓性脑膜炎形成听力一级残疾……一道道难题曾让寿县堰口镇马厂村贫困户陈先义直呼“我太难了!”

从上海回乡创业后,他建大棚、种蔬菜,从未丧失希望……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用勤劳的双手让生活不再难。截至12月10日,陈先义的纯收入已达8万余元,在实现2018年稳定脱贫的基础上,以实干精神鼓舞全村百姓。

2017年春节刚过,在上海务工的陈先义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返乡创业。高昂的租住房屋、孩子上学的困难,较低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四口、两人残病的艰难生活。现实的窘迫,逼着他逃离上海。

家乡虽好,却让他愁眉莫展:马厂村总体缺水,地势高低不平、地下水位太深,造成农业种植用水成本过高,守着十亩薄田,很难跨过贫困线。就近务工的路子,也被家中妻儿需要看护的现实堵上。还能干什么呢,他陷入两难。

性格倔强的陈先义深知,要想摆脱贫穷,就得靠自己实干,用勤劳和技术致富。自己在上海帮当地人种过蔬菜,懂技术,那咱也要由“代工”转为创业。

说干就干,他向亲友借了十万元,租了邻里十亩地,买了五吨钢架和薄膜,大棚也顺利搭起来了。育苗、整地、开沟、栽培、施肥、浇水,一切从零开始。眼瞅着到今年4月,苗绿了、花开了,投资在一步一步变成可期的硕果。可气温升高、用水增多,缺水真的由担忧变成困境;瓜果在慢慢长大,销路却心里没底。

驻村工作队听说陈先义的窘迫后,先后十次来到蔬菜大棚调研走访,同马厂村干部一道向县里申报产业发展资金6000元;积极协调堰口镇,从瓦埠湖和安丰塘调水,保障午秋季农业用水;联系市农委有关部门前来调研,做好蔬菜病虫害预防和种植技术指导;协调县里和镇里部分超市,保障优质蔬菜瓜果优先供应,并已签订协议落实;协调县农委、银行等部门,在资金缺紧的时候,给予免息信贷支持……当困难一一解决的时候,陈先义辛勤的汗水很快获得丰厚的回报,十棚瓜果蔬菜上半年纯收入五万元。

今年秋收期间,十棚瓜果蔬菜成熟丰收,陈先义请了几名能干的贫困户帮忙摘菜收瓜,100块钱一天,并免费培训栽培技术和提供种苗。眼看2020年将至,陈先义又开始扩大再生产,新增五亩五棚蔬菜,带动更多贫困户来帮助种植,既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也帮助贫困户一起实现脱贫致富。

正如习总书记那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陈先义实现了自我脱贫,也获得了村民称赞,成为邻里的榜样,他在励志奋斗中放飞着人生的梦想……(记者 柏松 通讯员 潘秀艺)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