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七我今年四十有七,论贫困我是全村第一,家无存款没有好运气,这样的日子怎么能如意……”
9月11日下午,潘集区芦集镇戴庙村村部门前热闹非凡,不少村民围坐在流动大戏台前,观看由潘集区扶贫办与潘集区文旅体局联合推出的现代推剧《陶七脱贫》首场演出。
小剧本反映脱贫攻坚大题材
《陶七脱贫》剧本由淮南本土作家王运超、苏登芬、陈多清历时半年时间创作、修改并定稿。内容紧扣当前精准脱贫时代背景,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自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剧情反转曲折、轻松活泼,唱词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用沿淮群众喜爱的推剧唱腔,让观众在享受传统戏曲文化魅力时轻松掌握国家脱贫攻坚政策。
“当今的扶贫虽然抓得紧,我家的小康仍然没有头绪,邻居们盖起了新楼房多阔气,而我只做个卖凉粉的小生意……”《陶七脱贫》讲述的是一位溜街串巷卖凉粉、爱喝酒又懒惰的农民“陶七”,因其妻子玉兰患慢性病致贫,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葛队长”、扶贫专干“晓杨”多次上门走访、做思想工作,并精准施策的脱贫故事。
剧情中,扶贫工作队为陶七联系小额贷款新建蔬菜大棚,并提供技术指导;在大雪之夜,陶七酒醉未归,扶贫干部冒着严寒为陶七家清扫大棚积雪,最终使大棚免于倒塌,保住了扶贫成果;陶七、玉兰夫妇深受感动,决定改头换面不做懒汉,自主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表演过程中,源于生活实际的真实剧情,演员们接地气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玉兰”扮演者曹红梅说,在演出前,她认真学习了扶贫知识,所以表演中能够做到身心合一,更加受老百姓欢迎,潜移默化地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国家扶贫政策。
现代推剧奏响“智志双扶”新乐章
据介绍,潘集区有效探索文化扶贫工作,坚持以文化引领促“智志双扶”。为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本土作家挖掘扶贫领域典型事例创作文艺作品,以扶贫一线故事为创作素材,近年来创作出《扶贫书记》《陶七脱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推剧,并组织剧团深入34个贫困村逐村巡演。
该区还组建由优秀驻村工作队长、村党组织书记、脱贫致富贫困户组成的脱贫攻坚宣讲报告团,在全区巡回宣讲。巡演及宣讲活动,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以文化的力量传播到全区贫困群众心中,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及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激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潘集区涌现出了诸如抱团取暖的夹沟镇华李、刘集、陈集、转塘4个村的扶贫产业“互动会”,身残志坚的“水蛭能人”贺疃镇古路岗村贫困户关廷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一批“智志双扶”的典型事例。
据《陶七脱贫》剧本主创人员、市作协副主席王运超介绍,在创作过程中,他与作家苏登芬、陈多清一起,深入村民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度挖掘、传播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力争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记者 张昌涛 柏松 通讯员 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