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守护一方水清 换来人水相依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守护一方水清 换来人水相依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9/12 8:05: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市水利局谱写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新篇章

淮南,因水而生。一个“淮”字,已有千年。

在退休教师江顺红的记忆中,淮河有两副“面孔”。“淮河是淮南人的母亲河,灌溉滋润了丰饶的土地,培育了淮河文明。可一旦发洪水,它就变成了摧毁家园的‘凶兽’。”

淮南地处淮河中游,1987年,淮南被列为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1991年淮河大水后,中央加大对治淮项目投入,淮南掀起新一轮治淮热潮,先后完成了泥河排涝治理工程、凤台县东风湖移民安置工程等一批重点骨干防洪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淮南再次抓住国家加大治淮投入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了以防洪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近年来,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先后建设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淮南的防洪抗灾能力。

“自来水拉上了,水质也好,再也不用压井水了!”自从家里拉上自来水后,家住寿县隐贤镇姚祠村的村民杨元豹不用每天费力压井了,也不用担心井里没水了,用水方便了,家里的生活品质也明显改善。近年来,像杨元豹这样受益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居民还有许许多多。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35230万元,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61.7万人,其中解决未通水贫困村52个,解决部分通水贫困村60个,解决贫困人口7.91万人,2018年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焦岗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安丰塘(芍陂)……每逢节假日,这些“水”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淮南深入挖掘水文化,全面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品质,让市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8年12月6日,淮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省政府和水利部验收,成为安徽省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中第一个通过技术评估和行政验收的城市。试点期间,市水利局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水文化宣传等方面共实施45项建设任务,累计投入资金83.17亿元,着力打造集水文化、水工程等多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水利风景区,初步建成了具有淮南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条“金扁担”,一头挑起了“绿水青山”,另一头就能挑得动“金山银山”。我市突出资源再造,打造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样板,利用采煤塌陷区闲置水面6000亩,建成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光伏电站,项目年产清洁电力约1.5亿度;实施资源型城市(淮南市)可持续发展工程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利用工程,综合治理塌陷区面积11.34平方公里,通过环境修复与景观营造、水系综合整治等措施,实现塌陷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同时,合理利用塌陷区水面,推广水生蔬菜、水产养殖、水上乐园等特色产业,有效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展望未来,治水事业任重道远。接下来,市水利局将围绕防洪保安,大力推进工程建设;围绕水利扶贫,深入推进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围绕河湖保护,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围绕绿色发展,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和支撑。(记者 廖凌云)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