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上听习语 > 既抓个体身心健康 又抓社会心理健康 更加有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既抓个体身心健康 又抓社会心理健康 更加有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8/6 9:06:4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美好追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健康中国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是个体身心健康。同时也要认识到,个体身心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这涉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既要抓个体身心健康,又要抓社会心理健康。

社会学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个体和社会作为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协调性,表现为和谐的理想状态。这种和谐于个体表现为身心健康,于社会表现为社会心理健康。二者如健康社会之两翼,不可偏废。社会心理健康影响着个体身心健康,而个体在维护好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积极追求进步,使身心、事业、家庭良性循环发展,则能促进社会心理健康。

过去,我们对健康的认识一直聚焦于个体身体健康方面,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不大重视,更不要说关注社会心理健康。这主要是因为过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心理健康尤其是社会心理健康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需要不仅包括个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身心健康需要,还包括社会心理健康需要。

就个体身心健康而言,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的不断变化,人民群众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社会心理健康而言,在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些人面对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化,心理准备明显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从社会层面看,急功近利、失衡偏激、怨天尤人等不良社会心态不同程度存在,给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个人幸福带来负面影响。要保持个体身心健康、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健康。可见,更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在继续抓好个体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抓好社会心理健康。

抓好个体身心健康。一是牢牢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二是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三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四是坚持体医结合,推动全民体育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健身和休闲产业发展。

抓好社会心理健康。首先,将社会心理健康纳入国家治理中,在制定重大政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诉求和实际需要,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心理学技术干预,营造友好互信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其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心理服务机构,鼓励创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增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再次,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公众培育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杭兰平)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