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在正定》
河北省正定县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此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央党校组织采访组于2017年上半年,先后对曾与习近平同志一起工作、共事和在工作中接触过的干部群众共27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采访实录于2018年1至3月在《学习时报》上连续刊出。后经采访组对采访稿进一步核实,今年3月,由中央党校结集出版,书名为《习近平在正定》。该书文风质朴、内容详实,全面还原了80年代初那段峥嵘岁月,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阶段的实践情景,生动展现了他青年时期那种求真务实、深入调研、为民办事、敢于担当的可贵品质和作风。认真阅读,“能够使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出版前言语)。我还感到,认真阅读该书,能使我们全面了解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的实践逻辑,深化对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理解,增强树立“四个意识”的自觉性。这是一本时下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青少年学生,还是退休人员,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今天,习近平同志能够成为全党全国人民衷心拥护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有他成长的必然规律。真实地了解他在从政实践中如何一路走来,特别是他如何走上从政之路,以及在从政起步阶段的实践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告诉我们,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上山下乡,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过了七年艰苦的农村生活。七年知青生活的锻炼,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办实事。”在1975年,他离别梁家河去清华大学上学时就想:“今后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1979年,他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务院、中央军委办公厅任秘书,这是一个令很多人羡慕而求之不得的工作岗位。由于他心怀“要为人民办实事”的从政理想,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陕北地区贫困的沟壑、山岭与帮助过他成长的农民百姓,他总觉得在大机关上班,虽然很舒服,但离老百姓太远,“不接地气”,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渐渐地,他要下基层工作,“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的愿望愈发强烈。当他向父母和一些长辈谈起自己的想法时得到理解和支持。就这样,他要求到基层工作的申请得到组织部门批准。当时,河北省委就把他安排到离石家庄市较近的“好县”正定,开始任县委副书记,一年后任书记,1985年5月底调任福建省厦门市副市长。
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后心里想的主要是怎样为人民办实事,怎样为正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尽力。他首先是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做调查研究。他组织召开公社干部、社员参加的各种类型座谈会,他带领县委工作人员在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经常只身骑着自行车走访村民,或到田间,同农民一起干活,实地了解老百姓最关心什么事情,对县里有什么期望和要求。同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真实全面的了解。对如何解决农民急需的问题,对正定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定位有了自己的思路。特别是对正定被认为的所谓“好县”,主要是农民每年交给国家的征购粮多,是河北省老大。而实际情况是,正定在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农民每年交完征购粮后,就吃不饱饭,要偷着到外县换山芋干吃,是事实上的“高产穷县”。习近平认为,农民交的粮越多,收入就越低,“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让农民吃饱饭是大问题。于是,他向县委有关领导提出,要给中央写信,向上反映,把高征购减下来;为了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像安徽学,选择一个公社搞“大包干”试点;根据正定离石家庄近的区位优势,提出要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大搞农工商。这些意见,在当时是有政治风险的,遭到县委老书记等人的反对。但习近平想的是农民的温饱,做了大量说服工作,争得了其他县委班子成员的同意和支持。于是,他大胆地给中央写信,如实反映正定高征购、农民负担重的问题。经中央和省、地委联合调查组的调查,认定反映情况属实,决定把每年的征购粮由7600万斤核减为4800万斤。这一减,农民吃饱饭问题解决了。同时给县里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提供了条件。比如,1983年,全县增种棉花17万亩,使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由148元增加到400元,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县里在黑双店公社搞的“大包干”试点也取得成功,当年产值就翻了一番半,社员收入分配也达到了400元。这使正定在河北全省开了生产责任制“大包干”的先河。
习近平一心“要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给了他从政的底气和责任,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勇于据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同时,也展示了他从政实践的胆识和智慧。一封为民争利,上书中央的信,竟解决了正定40多万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吃饱饭问题,既给习近平在正定的从政实践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也为正定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正定全面振兴发展?习近平同志以他广博的知识视野,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把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用形象的语言表述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经济方针,犹如夜行路上突现的一盏明灯,把正定人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照亮了正定经济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原县长程宝怀同志,30多年后回顾正定快速发展历程时,由衷称赞:“这是近平同志对正定的一大贡献。”
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必须要有人才。为此,县委制定了招揽人才的“人才九条”政策。除了印发2000张宣传单,广泛张贴外,还争取到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传播到全省内外。同时,以县委名义向全国发了100多封联系信,当年就吸引300多人到正定应聘,组成了有华罗庚、于光远等顶级专家、学者参加的50多人县“顾问团”,从政治经济待遇,到日常生活制定了一整套优惠实施办法。同时县组织部、人社局对本县中专以上学历人才进行拉网式统计,建立“人才账”,量才提拔使用。书中记述的关于在石家庄市一住宅小区“夜喊武宝信”、给无锡市农机供销社公司原经理邱斌昌“提级升职”的故事,关于提拔重用贾大山以及“笑谈一年轻人写信骂他的故事”等,都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他真诚重视人才,善于重用人才的观念和胆识。
习近平同志对正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更彰显了他的远见卓识。正定是文化古城,他查阅了正定的历史文化史料,组织编写《正定古今》一书,亲自作序;他走遍了全县“九楼四塔八大寺”原址,及时采取修复保护措施,动员集资兴建“常山公园”;特别是他抓住机遇、力排众议,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电视剧《红楼梦》兴建实景“荣国府”一事,成为正定人想都没有想过的正定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这座当年投资350万元兴建的“荣国府”,1986年建成后,第一年门票收入达221万元,带动全县旅游总收入达1761万,先后吸引有170多部电视剧在正定拍摄。现在看,一个“真实”的荣国府的建成,其文化价值及对正定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它带来的旅游经济收入。
习近平同志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书中多有记述。如采取坚持改革的办法,对教师实行聘用制,提高工资待遇;采取集资办法,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尽量为农村孩子提供好一些的学习环境等。特别是他去一个不算穷困的村里看到了一所学校破败的情况,忍不住“第一次发火”,他批评校长说:“这个学校让人看了痛心!”面对这个不重视教育的村主任说:“你们呀,对不起你们的子弟。”这种因农民孩子没有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而含着沉痛心情的批评,真实反映了习近平对农民诚挚的爱。正是这种诚挚的爱,激励着他要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他看到正定群众到石家庄市不方便,经过努力,开通了石家庄至正定的201路公交车;他看到一些家庭烧柴困难,主动联系从石家庄市要了一批煤气罐“户口”;他关心帮助留村乒乓球学校搬到县城建分校,为该校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乒乓球训练基地创造了条件;他还帮助两个养牛村建立了“收奶站”等。为了方便与一般干部群众的交流联系,只要不外出,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干部群众随时可以进门找他谈事情、反映问题等等。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以后,从机关工作人员到乡村百姓,凡谈到他都叫“习书记”。这可不是一般的职务称谓,这是正定人对习近平在从政实践中,始终心系群众,一心为百姓办实事而结下的纯真情感的表达,是印在正定人民骨子里的温暖记忆。
习近平同志到正定是以县委书记的身份去从政的,是全县几十万人的“一把手”。但他衣食住行的简单朴实,他廉洁自律的严格作为,都是超出常人预料的。他主持制定的关于改进县委领导作风的“六条规定”,由于他的率先垂范,县委“一班人”都能严格遵守,团结协作,一心一意比着干工作,大大振奋了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根据他提议出台的“关于整顿机关大院作风的安排意见”,使大家把党风廉政建设时刻挂在心上。特别是规范了来客交往招待标准,把那个时期盛行的吃喝风给刹住了。这项工作不仅在河北省,就是在全国也是开创性的。凡是与他共事或接触过的干部群众,以及到正定采访的各级新闻记者,对他坦率真诚的品格,对他务实办事的智慧和奉献精神,无不称颂和敬仰。
阅读《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感悟很多。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到正定任职从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怀着一颗“要为人民办实事”的朴实心愿,走遍了正定的社队村庄,心里时刻装着百姓事,始终坚持一言一行都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特别是当可以表现政绩的时候,不要政绩,甚至顶着上级批评的压力,把为群众办好实事放在首位。他始终把为百姓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求真务实,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换取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涵,这就是一个优秀年轻干部最基本的政治品质,也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之源。也是我们今天所有党员干部需要对表学习和践行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阅读《习近平在正定》一书,给我很多启示。而最现实的一点是在今天新的时代,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位置,只要坚定信仰,自觉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慕名利,勤奋好学,把自己的小我融入集体、国家的大我之中,就是踏上了人生正道,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干事创业,就会有底气,有力量。用自己的真诚实干,做好每一件具体小事,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你就能在看似平凡的人生历程中,绘制出有自己光彩的图画,实现人生应有价值和意义。(谢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