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小芦蒿种出大产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小芦蒿种出大产业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4/3 9:10:0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春分之际,走进凤台县丁集镇丁庄村的田头,40多个钢构大棚映入眼帘,蔚为壮观。在温暖的阳光大棚内,成熟的芦蒿青翠欲滴,一片葱茏。村民们正忙着收割捆扎,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和村民们一起干活的丁延友夫妻俩也帮着为芦蒿喷水保鲜、查验质量。

今年52岁的丁延友自丁集职业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乡远赴上海、深圳等地打工十多年。后来因为要赡养老人和照顾孩子,2005年,丁延友回到了家乡,拾起了家中的十多亩地,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12年,丁延友在一次到南京办事的过程中,无意中认识了一位种植芦蒿的朋友,经介绍,他发现种植芦蒿的效益不错,于是便动了心。随后,丁延友三、四次前往南京那位朋友的芦蒿种植基地,专门学习掌握了芦蒿种植技术,并从那儿购买了种子回来。回到丁庄村,由于自家的土地零散,丁延友只有租地,他流转了七、八亩的土地开始发展芦蒿种植生产,通过第一年的种植,他发现种植芦蒿的效益果然比种植一麦一稻的收益强多了,年均亩增收可达六、七千元。

每年的可观效益更加坚定了丁延友的发展信心,2015年,他注册成立了凤台县珍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他已经在丁庄村和丁集村流转土地近百亩,共建起了80多个大棚,他的芦蒿已远销武汉、合肥、蚌埠等地,合作社也带动本村村民五、六十人就业。

“今年我种的芦蒿亩产达到了3000斤,待芦蒿卖完后,夏天时我们再种一些时令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丁延友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准备引进新品种,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记者 刘银昌 通讯员 耿文娟 编辑 汤宁)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