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一座资源型城市奋力闯新路的40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一座资源型城市奋力闯新路的40年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23 10:17: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0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却高度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奋勇争先史。淮南的改革开放故事,如同一部扣人心弦的精彩剧本。

两个普通人平常却又不凡的人生经历,恰如一块棱镜,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淮南的发展史。

王锐是淮南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电气专工,作为一名老火电人,他见证了淮南煤电产业的辉煌和为改革开放能源供应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单机甲中华”到“皖电东送”,王锐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如果说煤电辉煌是淮南人引以为傲的一面,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则是颇为艰辛却承载着城市未来的另一面。淮南经开区管委会党政办原主任周强就是转型发展的见证人,作为一名“老开发”,谈及开发区每一个非煤项目的落户,周强都如数家珍。

40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却高度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奋勇争先史。淮南的改革开放故事,我们从“单机甲中华”说起。

能源“功臣”:资源型城市的底色

1984年,王锐进入平圩电厂工作时,恰逢国产首台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平圩电厂建成运营,次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前来视察,欣然题词“平圩不平常、单机甲中华”。“单机甲中华”从此成为淮南煤电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能源供应尤其是电力供应成为经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曾几何时,拉闸限电成为困扰企业和居民的一大难题。而作为华东工业粮仓、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40年来,淮南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为安徽、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淮南人引以为傲的一组数字是,“长三角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

时间推进到2003年时,能源紧张成为彼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拉闸限电成为常态,当年4月,全网拉限电总量为历史之最。电力短缺虽然成为发达地区发展之困,却也为淮南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3年,安徽省将“皖电东送”工程列入八大重点产业基地建设计划。同年9月,安徽与上海签订电力和能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淮南再次担负重任,成为皖电东送的起点。三年后,国家发改委将“皖电东送”工程明确为优化华东地区能源资源配置的一项重大战略。2007年,一条西起淮南,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全长656公里的能源大动脉正式开建,淮南的煤电通过特高压空中快速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东地区。

就在皖电东送被列入国家能源战略的同时,淮南的煤电雄心被再次点燃,乘势启动煤电化“三大基地”建设,使淮南火电装机容量直逼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能力。

据统计,2017年,淮南火电装机容量占安徽省火电装机总量的28.4%,其中皖电东送机组982万千瓦,比重达到72.5%,为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能源产业带动下,淮南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淮南规上工业总产值11.6亿元,2017年为1096.5亿元,是1978年的94.8倍。2017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64.6亿元,是1978年的137.8倍。

煤电产业在为淮南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淮南也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源型城市的痼疾,“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给转型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淮南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增加值加在一起,占淮南工业经济总量长期在70%以上,导致“煤电一咳嗽,淮南就感冒”。淮南市决策者认识到,单一煤电支撑的经济难以为继,必须发展非煤产业、调整经济结构。

搭平台、聚要素:转型发展的不懈求索

“老开发”周强虽然已退休数年,但一直牵挂着淮南经开区的发展,经常独自来到园区,看到有新项目建成,便十分欣喜。

“园区是淮南非煤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淮南经开区成立伊始,就定位发展非煤产业。”周强告诉《决策》。

1988年5月,洛河经开区(淮南经开区前身)挂牌,成为淮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1992年南方谈话后,开发区发展热潮席卷全国。1993年,洛河经开区跻身安徽省首批省级开发区,并正式更名为安徽淮南经开区。

历经数十年发展,淮南经开区已经形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成为淮南非煤产业发展的桥头堡。由于产业基础扎实,2013年,淮南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成为皖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经开区。

在淮南经开区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2010年5月,安徽省批准筹建淮南高新区。2018年2月,成立不到8年的淮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安徽第六个、皖北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

“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获批,极大提升了淮南转型升级、开放发展水平,为淮南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创建了重要平台。”淮南市经信委主任丁志武对《决策》分析说。

淮南高新区定位为淮南转型发展先行区,产业定位明确,目前已形成“以大数据产业为特色,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产业体系。区内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更是安徽省24个战新基地之一。

除了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淮南还拥有安徽唯一的煤化工园区、新桥国际产业园、凤台经开区、毛集经开区4大园区,“4+2”园区平台成为淮南产业发展的战略载体。

平台搭建完成后,成为聚集要素的强磁铁。今天,翻开淮南的工业版图,亮点跃然眼前:“一号工程”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陕汽重卡、中移动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均稳步推进、势头良好。单个来看,这些都是一个个项目,但是所有项目积聚在一起,就是深层次的新旧动能转换。从一个新项目到一条产业链,再到一个非煤产业集群,这种由大项目带来结构改变的新增长点,每天都在淮南发生着。

平台建起来的同时,淮南产业结构也在深刻改变。1978年淮南三次产业比为11.5:66.7:21.8,2017年已调整为12.1:47.4:40.5,三产比重显著提高,突破40%,对于一座资源型城市来说,极为不易。

作为传统的工业大市,淮南城镇化率长期高于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于是,在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的过程中,淮南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提上日程。

2008年6月,随着山南新区管委会的成立,整个城市向南再造了一个新淮南。在管委会网站上,曾有一句夺人眼球的宣传语:“山南新区:给你一个向往淮南的理由”。彼时的山南新区,承担着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双重使命。

如果说山南新区拓展了淮南的发展空间,此后数年淮南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并在安徽首个启动市一级“多规合一”试点,则是淮南试图实现“矿竭城在”、可持续发展的可贵探索。

随着不同维度城镇化的探索,淮南在形成“一主一副四组团”城市空间格局的同时,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完善,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也得以不断健全,有力支撑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跨越关口: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刻嬗变

2018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称,“最近5年(2013-2017),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2013年以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南遭遇的问题比其他城市更突出。尽管面临调结构、去产能等巨大压力,淮南转型发展依然取得不俗成绩。五年里,淮南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1.2:59.8:29调整为10.8:48.7:40.5,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19.9%提高至26.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1.3%提高至46%。对于淮南来说,这些指标每一个百分点的提高都极为不易,上扬的经济曲线反映出的,是淮南产业结构的大变化。

转型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淮南转型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到今天已经形成系统的战略部署,具体来说就是“1235发展思路”、“235产业转型路径”。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常态,2015年,在反复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淮南提出了转型路线图——“1235战略”。“通过1235发展思路,我们打赢了遏制经济下滑阻击战,淮南经济运行呈现出‘稳、转、新、好’四个特点,从主要指标看,稳的态势在持续;从产业转型看,转的力度在加大;从支撑条件看,新的动能在成长;从质量效益看,好的因素在积累。”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淮南市委书记沈强表示。

城市的转型,关键是产业转型,为此,淮南明确了“235产业转型路径”,其核心是坚持立足煤、不唯煤、延伸煤、超越煤。实现从一块煤到上百种高端产品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煤炭附加值,是淮南多年的期待。目前淮南的“一号工程”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2019年建成投产后,将实现淮南人多年来的梦想。

该项目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未来将达千亿级产业规模。2017年,淮南规上工业总产值为1096.5亿元,这意味着,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将再造一个淮南工业。更长远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个大项目,还将带动淮南煤电产业链结构发生嬗变,再由产业链改变带来淮南经济结构的升级。

在煤电产业链延伸的同时,非煤产业这块淮南长期以来的短板逐渐被拉长。“如果把煤电产业比作是淮南的航空母舰,那么非煤产业和民营经济就是联合舰队,航空母舰只有和联合舰队组合作战,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淮南市市长张孝成表示。

近年来,淮南把培育规上企业作为发展非煤产业的重要抓手。2018年淮南启动实施规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净增100家规上工业企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只要一任接着一任干,扭住调结构、壮大制造业、发展民营经济不放,三五年之后,淮南会有大变化。”丁志武分析认为。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由于固有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内生式增长过程漫长。如果处理好内与外、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就能为转型发展做加法和乘法。为此,淮南通过开放发展、区域合作,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安徽省的战略平台,为转型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机遇,以外来优质增量来激发固有存量。

近年来,中原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国家级、省级平台为淮南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

“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和平台优势,着力做好‘煤电资源、非煤产业、山水生态’三篇文章,大力实施‘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规上企业’三位一体机制,推动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淮南市发改委主任戴宜斌如是说。

区域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用足用好,政策能生出机会,平台能生成项目。“近年来,淮南抢抓平台和政策机遇,一系列大项目纷纷落户。这些投资中,有的可管当期,有的可保未来,只要保持平衡,我们就能保证持续增长。”张孝成如是激励淮南干部们。

当前,淮南转型发展虽然面临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区位、交通、煤电、水利、产业、人才、平台、文化、城市和寿县等十大优势,奠定了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谋划,就能化挑战为机遇,打造淮南转型发展的升级版。”沈强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专题报告中铿锵地说道。(《决策》杂志记者 夏自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