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新版图奋勇争先 新航程行稳致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新版图奋勇争先 新航程行稳致远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12/10 9:35:4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我市发展“带头兵”

这是一片沸腾的热土,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让人心热眼亮;这是一个投资的沃土,大项目紧密相衔,好项目加快落地;这是一片创业的福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8月以来,淮南高新区牢牢牵住发展“牛鼻子”,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主攻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推进大跨越,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孕育出淮南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打造新优势,聚焦战略新坐标

——瞄准争当全市发展带头兵的目标,淮南高新区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成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

2005年8月,淮南市山南新区筹建,2010年5月,淮南高新区筹建,2015年12月,两家机构整合,合力发展。从此,淮南市告别了东西狭长的历史,打开了南北纵深,一个区域型大城市雏形初现。

2014年8月,沈强同志任市委书记后,调研的第一站便来到高新区,并提出了“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发展目标。

“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山南新区和高新区建设推向前进……”按照市委、市政府“1235”发展战略和“提升老城区、主攻高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高新区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好创新创业平台,当好转型发展带头兵。

2014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淮南工业园区整合为“安徽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去掉4年之久的“筹”字,对于淮南高新区来说,可谓如虎添翼,一个东西连片、产城一体的更大空间,放飞着发展的梦想。

转型突破,扬优成势,一个个供给侧改革的新探索,加快实施,效果显现,勾勒出高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蓝图。

几年来,高新区坚持以高端引领、创新发展为导向,依托淮南市丰富的煤、电产业资源,培育发展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源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推进智慧安徽政务云大数据基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拓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特色新路。

转型谋突破,高新产业加快发展

——淮南高新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高新产业扬帆起航,奏响了转型跨越的“最强音”。

走进高新区“江淮云”,“数据淮南”的魅力扑面而来:大到城市市容,小到采煤沉陷区,视频信息全部通过卫星传输至大数据库……图联科技、中意之旅等高新技术企业,达实智慧医疗、万维卫星数据处理、九成时空等大数据企业相继入驻,累计注册企业300余家,一项项喜人的成果,见证着“创新淮南”的魅力。

市委、市政府明确高新区产业定位,提出了以大数据产业为特色,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产业体系,高新区完善“1+5”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加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以淮南市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为契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高新企业发展,淮南高新区依托全市丰富的电力资源,以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国产卫星应用产业园、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2016年,“智慧谷”产业园建成投用,为产业发展筑巢引凤,为城市转型厚植沃土。同年8月,淮南高新区获批安徽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淮南基地,为大数据产业集聚和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腾讯、乐视、网宿、阿里巴巴、璞华等众多大数据企业蜂拥而至。

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已入驻客户1131家,其中IDC托管业务28家,云平台业务1103家。随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等企业的落户,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特色突出。

立足全市经济转型升级需求,高新区集聚了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骨干单位和企业,研发创意产业园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商贸等业态协同推进、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江淮云、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新能源……一个个响亮的项目,登上了高新区平台,亮出了好彩头,唱响了重头戏。

科技促引领,创新创业厚积薄发

——淮南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里有着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这里展现出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

在淮南高新区,安徽珂祯已研发生产探空气球、常规系留汽艇和万立方米级高空飞艇等多种大气探测产品;安徽中科磐信专业化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一体化机柜生产线已开始生产;安徽科高高分子新材料公司已纳入规上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以淮南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高新区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强化“互联网+创新创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创新创业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全面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及产业促进服务机构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科研机构的云集,让高新区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建成全市第一家众创空间“壹土创客工作室”,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淮南市众创空间等各类创业基地8家,淮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淮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创新型孵化载体建设多点开花,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呈现出政府、高校、企业建设主体多元化,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累计引入创新团队带头人21人,创新团队12个;淮南市5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及1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优先向高新区倾斜;省市两级为高新区设立2亿元大数据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凸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功能齐全……高新区持续汇集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创新创业高地建设初见成效。

告别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高新区立起了新的坐标系,瞄准高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在高新区,安徽中意之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安徽专利信息服务(淮南)中心已建立,2018年1-5月份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48件,授权发明专利4件。江淮云产业平台、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优e车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壹土众创空间等4家单位获批安徽省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踏上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淮南高新区迎来发展的“春天”,勇创发展黄金期。

把握大势,才能赢得主动;审时度势,方能运筹帷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工作进展,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2018年2月28日,淮南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安徽省第六个国家级高新区。

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新城的总体目标,高新区方向明确:经济发展模式上,由以招商引资为主向招商引资与创新创业双轮驱动转变;园区空间形态上,由产城融合初级阶段向产业社区、高技术社区、知识社区转变。

按照特色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高端链接的原则,高新区正显示出创新驱动发展大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淮南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努力建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先行区、皖北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安徽创新改革发展试验区、淮河流域绿色崛起增长极。

如今,随着高新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活力和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已入驻各类企业约1730户,其中大数据企业48户;104户工业(制造业)企业。

今年1-10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2亿元,增长28%;实现财政收入6.96亿元,增长1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额、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年初确定的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均达到序时进度。

每一次发展跨越都蕴含着科学决策的真知灼见!

大数据产业基地被长三角数据智能合作(上海)峰会组委会授予“长三角大数据应用(智慧城市)服务贡献奖”,在2017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14位,迈入全省前30强。

高新区清醒认识到,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条短、企业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始终客观存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破釜沉舟的勇气,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动能,赢得转型发展“新优势”!

这是力争超越的深谋远虑,更是顺应潮流的根本之策!

淮南高新区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科技智慧园区,打造“产城有机融合、生态良性循环”的宜居宜业现代新城区,辐射带动全市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淮南高新区加快发展“高新”的路径、任务清晰可见,一次次充满希望的谋划、行动与选择正行稳致远,阔步走在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记者 柏松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