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能源之都升起“数据云海”的“淮南动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能源之都升起“数据云海”的“淮南动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11/1 9:56:1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题记: 淮南,一座名副其实的能源之都。这里集中了华东地区煤炭储量的50%、安徽省储量的74%;截至2017年底,发电总量2857亿千瓦时,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1000兆瓦。

淮南从煤矿建设体制改革出发,不仅改写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历史,还利用闪亮的“黑金”、极速的电流,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燃起澎湃动力。在此基础上,淮南致力于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迈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步伐。

“新集模式”掀动中国煤炭行业改制浪潮

“道路坑洼不平,周围都是农田和村庄,煤矿连个影子都看不到,工作的地方更像个工地。”时隔近30年,作为新集煤矿的老员工何维全依然记得第一次来到新集矿区的情景:闭塞、忙碌,甚至有些混乱。然而,就在当时略显无序的场面中,何维全明显地感受到,身边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干劲。“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就想尽快把煤矿建起来!”何维全回忆说。

3年后的1993年7月1日,艰苦的拼搏结出了硕果,新集煤矿正式投产。就在“何维全”们为煤矿建成欣喜不已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劳动成果已经改写了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史。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何维全脚下的土地,都在续写煤矿建设、发展的奇迹与壮举。

自从1989年3月开始筹备,到1993年7月1日投产,且当年就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此后,新集二矿(花家湖煤矿)仅用3年时间就高标准建成了300万吨矿井,新集三矿(八里塘煤矿)24个月即建成投产。总共用时6年零6个月,就建成了年产660万吨的现代化新集矿区,创下我国煤矿建设的最快速度记录。新集矿区更是作为“煤矿建设中投资省、造价低、建设快的范例”被写入《中国的能源政策》。

计划经济时代,煤炭行业流传着“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说法。那时一个年产三四百万吨的煤矿仅建设工期可能就需要10余年,投产后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一般又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

新集煤矿的开发建设,打破了行业积弊,创下了世人为之瞩目的“新集速度”和“新集模式”,也为煤炭行业改革提供了“新集经验”,那就是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各种经济关系,依靠技术与管理创新提升煤炭行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新集煤矿从立项之初,就确立了从资金筹集、矿建、生产经营到煤矿的还本付息及资金的增值负全责的完备的法人制度。”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培介绍。当时淮南市委、市政府把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力,全部下放给煤矿,政府只发挥“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功能,“让政府的归政府,让企业的归企业”。

体制改革,使新集煤矿牢牢掌握了建设的主动权,从而释放出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原国家煤炭部称“新集经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成功尝试”,将新集煤矿定位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五大煤矿之一,并在煤炭行业掀起学习新集的高潮。

“新集模式”掀动了中国煤炭行业实施企业化改制浪潮,彻底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的时代由此开启。

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务院作出了把煤炭企业推向市场的重大决策。1995年,煤炭行业开始企业化改制试点,一些大型矿务局和煤矿共100个试点单位,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新集矿区与淮南矿业集团已形成两淮亿吨煤炭生产力,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沐浴着市场经济的春风,流淌着改革血液的新集煤矿,一直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继续刷新自己的成长记录。1997年,新集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

2007年,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安徽省首家整体上市的煤炭企业、淮南市首家上市公司;2012年,国内首对数字化矿井口孜东矿建成运行;2016年6月,建成我省首个百万千瓦级煤电一体化电厂板集电厂……作为一个年轻的能源企业,新集公司为老牌能源城淮南燃起了熊熊火力。

“皖电东送”铺设煤电一体化发展之路

驾车从淮南市区出发,沿着淮潘公路向北行驶15公里,在公路的东边,一座世界最高电压等级交流变电站——特高压淮南站,静立在深秋的天空下。从这里开始,一个个铁塔如巨人般牵引着高压电线,将淮南的火电源源不断地送往华东电网负荷中心。

“特高压淮南站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和建设,2013年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行,是皖电东送‘电力高速公路’的起点。”特高压淮南站站长章海斌介绍,1000千伏特高压北环线2016年投用后,实现了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合环运行,华东电网负荷中心与淮南煤电基地之间的“电力高速公路”更加畅通、安全。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不过,当时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缓慢,1978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5712万千瓦,发电量为2565.5亿千瓦时,仅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规模。全国性的电力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需要大力加速电力产业发展。

市场需求昭示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有煤、有水、有市场”,淮南打造火电基地具有天然优势:沉睡地底的几百亿吨“乌金”是发展火电的充足原料,滔滔淮河可以保证电厂用水,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华东地区,将提供广阔的电力市场。

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淮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依托煤炭优势,抢先布局电力产业,开启煤电一体化发展之路。

1989年底,国产首台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平圩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强大的电流通过500千伏超高压线路输送给华东电网。这台被誉为“单机甲中华”的火电机组的投产,为淮南打造“火电三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平圩电厂一直站在行业高点,引领着淮南电力产业的持续发展。2013年6月,电厂三期工程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正式开工建设,填补了淮南没有百万千瓦机组的空白。2015年,两台百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创造了世界首台1000千伏变压器、国内首座站内1000千伏特高压站等多项国内外火电机组纪录,续写着“单机甲中华”的辉煌。

与此同时,淮南当地煤炭企业积极进军电力产业,探索煤电联营模式。2007年,淮沪煤电田集电厂正式投产,2008年,淮浙煤电凤台电厂并网发电。

淮南市优质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和发电企业成熟的经营管理优势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煤电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目前,淮南的火电装机容量占全省火电装机总量的28.4%,其中皖电东送机组982万千瓦,比重达到72.5%,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淮南市发改委能源办主任王凌介绍,如今,淮南拥有六大发电企业和26台发电机组,建成装机总量1220.8万千瓦,是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集聚区。

“云海战略”打开资源型城市转型之门

走进位于淮南市高新区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机房,一排排高大的黑色机架运行稳定。每一个机架上都贴有一个蓝色卡片,上面标明了机架的行列序号和客户名称,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搜狐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卡上有名”。

“网民看过的一个腾讯视频,浏览的一个淘宝网页,其数据缓存就可能存储在这里的一个机架。”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运维室经理程炎向记者介绍,中心一期6600个机架已经投用,中心全部建成后,将具备2万个机架的托管能力,超过2万G的互联网宽带出口,届时,将形成立足安徽、辐射华东、影响全国的数据服务格局。

从“华东工业粮仓”到华东大数据存储中心,折射出淮南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上的不懈探索。

煤电产业多年的发展,让淮南集聚了一定的势能。然而,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后续乏力,一直是淮南力求突破的瓶颈。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困局面前,淮南再一次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魄力,积极践行发展新理念,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迈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未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专列一章部署国家大数据战略。毫无疑问,数据资源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矿山”。原来的“煤黑子”,玩起了大数据,淮南的转型之路,让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早在2011年,淮南就提出了“云海战略”,在全国率先将云计算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13年初,淮南又被列入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

015年,淮南与贵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借鉴贵阳在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探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数据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2016年,淮南市获批全省大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经过多年的持续厚植,淮南大数据产业高地的效应逐渐凸显。

为了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淮南市在各类要素供给上很是给力,除了出台多项促进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还先后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亿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1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真金白银扶持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项目。

“公司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免租使用,税收由园区统一打包缴纳。”在江淮云平台,安徽中意之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加快孵化相关企业,促进技术实现转化,淮南市先后建设了7.1万平方米的江淮云平台、9.6万平方米的智慧谷平台,目前两大平台已注册入驻企业超300家,包括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中国铁塔淮南分公司、北京数海科技、中意之旅、图联科技、乡妹子电商等企业。(安徽日报记者 孙玉宝)(《安徽日报》10月31日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