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一技之长”敲开“致富之门”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一技之长”敲开“致富之门”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10/11 9:06:0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潘集区就业扶贫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家住潘集区祁集镇许岗村的杨艳勤和爱人都是残疾人,没有手艺也没有办法做农活的他们日子过的很艰难。经过劳动就业部门培训后,在离家不远的服装厂找到了工作,一年两万多的工资,改善了生活条件,让他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最有效的途径。为确保贫困户如期顺利脱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潘集区大力实施就业脱贫工程,让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贫困户掌握“致富门路”,享有“一技之长”,实现稳定脱贫。

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也有利于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我脱贫信心,确保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增收来源,最终实现精准、稳定、可持续脱贫。

为做好贫困户的就业工作,潘集区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通过与村干部座谈、上门走访,了解农村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存在问题、培训意愿、求职意愿、劳动力技能状况,录入全省就业脱贫管理系统,对贫困劳动者实行动态管理。

在此基础上,潘集区对省、市、区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扶贫政策进行梳理,印制了《就业脱贫工程工作手册》、《潘集区就业脱贫工程政策解读》、《致潘集区未就业贫困劳动者的一封信》,将政策宣传单发放到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者手中,并对基层开展就业脱贫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宣讲和督促检查,使干部群众做政策上的“明白人”,确保群众不曲解政策,干部执行政策不打折扣,切实推进就业脱贫工作开展。

围绕“家有致富门路,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潘集区按照市场要求和劳动者意愿,因户精准施策,采取“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小微企业+扶贫岗位”的模式,针对就业扶贫工作需要,联合专业培训机构,分乡镇划片包干,开设了面点制作、育婴师、家政服务员、服装缝纫等技能培训专班,通过培训学习一技之长,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提高了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潘集区利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招聘大会”、“园区企业招工”、行蓄洪区劳务对接及招工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的契机,有针对性引导、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进企业务工,为贫困户与企业搭建了对接平台。

为让企业召收更多的贫困户,潘集区还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各类用人单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户籍所在地以外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政府还对企业在资金扶持、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这些“真金白银”的补贴让企业召收贫困群众就业不再是“梦想”“难事”。

通过开展学习技能、转移就业、劳务输出、自主创业、特色种养殖、发展庭院经济,开设公益性岗位等渠道让他们走上就业岗位,实现脱贫目标。今年市下达潘集区就业脱贫551人,帮扶就业623人,就业帮扶率100%,帮扶后稳定就业率90%;市下达我区技能脱贫培训任务100人,已培训贫困劳动者206人。全区共建设就业扶贫驿站2个、就业扶贫车间2个,招募就业扶贫基地3个。

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潘集区以“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工作任务,坚持“就业培训助力脱贫、精准脱贫促进就业”的工作思路,采取推动贫困户“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我脱贫信心,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精准、稳定、可持续脱贫的良性循环。(记者 柏松 通讯员 石坚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