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夯实“堡垒”,迸发新活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夯实“堡垒”,迸发新活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7/4 10:03:2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6年以来,大通区试点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村干部发展有前景,待遇有提升,干劲更足了——夯实“堡垒”,迸发新活力

今年,大通区上窑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王松有了一个新职务——挂任上窑镇党委委员,列席乡镇党委会议,这让许多村党支部书记十分羡慕。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委员,这一“政治待遇”得益于大通区推行的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举措。自2016年起,大通区探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岗位职责明、工作待遇优、前景出路广、离任保障实”的村干部管理体系。“今年以来,区里共选拔了3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委员,挂任时间为1年,每月增发300元职务补贴。”大通区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还先后对3名不称职村干部给予了免职、停职并停发报酬,树立了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让村干部政治上有晋升空间、经济上有合理收入,真正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大家服务群众的意识更强了、责任心更重了。”王松说。

突出“四化”导向,激活内生动力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

该区将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区委组织部管理范畴,主要从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对村级党组织书记实施专职管理,确保专职书记腾出更多的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工作时间专职化,建立健全坐班、签到、请销假、去向告知等制度,全部实行指纹考勤,每月对考勤记录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并纳入考核内容,变“兼职”为“专职”。工作内容专职化,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建立“e键通”智慧党建纪实管理平台,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组成“智慧党建”专干“AB岗”,以“实地督查+网上巡查”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每月督查、季度考核、半年述职、年度综合考评等措施,对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报酬直接挂钩,做到任务有指标、考评有尺度、奖罚有依据,变“粗放”为“精细”。薪酬待遇专职化,根据综合考评结果,按照三个档级标准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评为一档(优秀)村的党组织书记,比照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实发工资标准发放基本报酬。2017年,优秀(一档)村“两委”正职、副职和其他成员月基本报酬分别达到了2527元、2275元和2022元,较合格(二档)村月基本报酬高出20%,变“辅收入”为“主收入”。发展前景专职化,每个村至少培育1-2名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每年开展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委员、评选表彰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工作,拓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渠道和空间,变“单一化”为“多元化”。

“四项提升”工程,培养村级干部队伍

为深化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今年大通区创新实施村干部“四项提升”工程,培养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队伍凝聚力、职业吸引力、管理执行力和工作推动力。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和落实好村干部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抓好村干部年度培训,推行村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力争到2017年底,全区35岁以下村“两委”成员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双向培养”工程,注重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把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成农村发展带头人;加大培养锻炼力度,安排村级后备干部参加在职村干部的岗位培训;加强村级后备干部考察,建好后备干部队伍档案,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探索公开招考等方式,提升后备干部整体素质。强化监督管理,建立村干部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村干部辞职承诺制,落实村“两委”正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管理制度,建立权、责、利统一的激励机制。抓好作用发挥,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委员;作探索“优秀村书记+”模式,坚持优秀村帮带邻近村,发挥先进村示范帮带作用,目前已有12个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建立村级档案服务中心,采取“1+N”模式(乡镇以美丽乡村为中心建立档案服务中心,带动各村标准化档案室全覆盖),打造村级党组织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纸质档案规范化、电子档案信息化、服务群众常态化,不断提升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胡 净)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