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做美城市步铿锵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做美城市步铿锵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9/2 0:27:4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淮南城市建设在改革发展历程中,演绎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反映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中,反映在一束束五光十色的灯光里,反映在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城市街区里,反映在一条条宽广平坦的马路上,反映在直冲云霄的脚手架上……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城市形象得到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互动、良性发展和快速推进。

      经过60年的建设发展,淮南市总面积由建国初3平方公里发展到2596.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跃上百位数,增长了30多倍。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淮南缘煤设市、随矿建镇,城乡交错,点多线长的状况,提出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建设规划,促进了各片区竞相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开始向“布局完善,结构合理”组团式发展转变。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由工矿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转变的城建发展思路,形成了“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城市和“东进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

      经过长年建设,我市城市道路由建国初的27条发展到237条;道路总面积由不足60万平方米发展到1013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总长由38公里发展到662公里;道路结构由泥结碎石或弹石结构向水泥路、沥青混凝土转变;路灯规模增幅迅速,管理更加科学。市政府逐年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建设快、标准高的特点,同时积极应用新材料、新工艺,道路的建设档次及品位大大提高,建成了一批精品工程、样板工程。随着城市大建设热潮的掀起,近两年老城区道路建设改造达40多条,将构筑起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大交通”格局。

      上世纪五十年代,仅有几个厂矿自备生产用水设施,兼顾居民生活用水。自1961年建设公用自来水厂以来,建成扩建了一水厂、三水厂、翟家洼、望峰岗等水厂,近年又兴建了四水厂,开辟了第二水源,日供水能力达到60.5万吨。自1985年使用燃气以来,燃气、液化气发展较快,城镇普及率已达89.5%。

      为加强煤矿塌陷区综合整治和生态园建设,我市先后开发了八公山、卧龙山、上窑、舜耕山、茅仙洞等风景区。我市现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个,市、区级公园14个,总面积2837.86公顷,其中已建成公园面积1094.59公顷;广场、游园及街头绿地65个,总面积101.86公顷。2009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我市规划了淮河、洛涧等“六大城市公园”,已利用社会资金投入1.4亿元实施了龙湖公园全面改造,开工建设了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完成污水治理300多项,关停了国家规定的“十五类”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了一批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淮河水质明显好转。2008年底,二氧化硫排放率达99.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处理率98.2%,建成了东西部、凤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3.6%。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进展,一批煤矸石发电厂、瓦斯和余热电站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投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1.5%。

      自上世纪80年代起10层以上公共建筑日渐增多,并且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人性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在建筑材料上体现环保、节能。上世纪90年代起市区相继建成了淮南市广播电视中心综合楼、淮南市朝阳医院大楼等一批造型新颖、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公共建筑。进入新世纪是公共建筑建设的新高潮,淮南电信大楼、安徽理工大学“双子塔”,尤其是体育文化中心的建成,在丰富人们健身娱乐活动的同时也成为淮南市一座新的标志性建筑。1993年以来,建成了绿苑、香格里拉、奥林盛世等60多个住宅小区和商贸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建筑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

      翻看淮南60年城市建设的一段段闪亮的历史,里面印记的是,造就城市光荣与梦想的辉煌。2009年,淮南又抓住建设沿淮城市群和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历史机遇,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实施城市大建设大发展战略,城市重点项目将集中体现出理念新、体量大、求实效的特点。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景观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60年,是里程碑,是新起点。淮南的城市建设又将踏上新的征程,以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璀璨的“淮河明珠”。

(记者 张 鹏)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