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让农民成为田间地头的“白领”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让农民成为田间地头的“白领”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9/25 6:58:4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用新理念开拓农业发展新格局

9月23日一大早,孙贵芹就来到村里的沿淮糯米合作社直接“点单”,申请“田保姆”给自己承包的50亩地水稻喷药。“这几年,多亏了村里的‘田保姆’给我们提供菜单式服务,从供种到田间管理一直到后期销售,什么样的服务都有,省力也省心。”孙贵芹告诉记者。今年54岁的孙贵芹是凤台县杨村镇孙庄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丈夫在外务工,她本人在家也不闲着,一个人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亩土地,不仅率先迈上了小康路,还成了村里首个“有车一族”。

孙贵芹说的“田保姆”,指的是店集村沿淮糯米合作社推出的“十统一”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育秧机插、统管统水、统一开沟镇压、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统一回收烘干、统一加工销售、统一秸秆综合利用。这一模式采取“农户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务自选”的原则,根据一稻一麦的种植模式,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回收销售,即“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务。明码标价,保底收成,农户“按单点菜”,真正地解决村民种地难、产值少、收入低的问题,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成为新型的“甩手掌柜”和田间地头的“白领”。

店集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11个村民小组,3600多人,拥有耕地近6000亩。近年受务工潮的影响,外出务工的人逐年增多,加之农业产量上不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对此,店集村党总支创新思路,把村民手中现有的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收割机等10多种机械有效地整合起来,并有针对性地添置新的机械,成立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主推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生产的各类农事,细化分解,订单服务。

“我们村民们私下里算过一笔账,土地通过托管,1亩水田每年可以从合作社得到1000元收入,1亩旱田可以得到300元。而如果自己耕种,辛辛苦苦一年,只能多挣个两百块钱。这样一来,我们基本上都愿意加入托管,自己在外打工也能够安心。”店集村村民、党员吴明辉说。

在这一崭新的农业生产新模式下,店集村民通过种地致富的信心与热情被重新点燃,无人耕种、无法耕种的闲置土地资源也发挥到了最大化,不仅带动了粮食增产,让农民种粮收入显著增加,同时也让外出劳务的农民不用再城里、田间两头跑。村民苏国友告诉记者:“以前出去打工挣钱,地也荒了,现在土地交给托管中心,种地、务工两不误。”不少村民主动提出承包村民的土地,一些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到家乡,办起了微型家庭农场,实行种、养、加工多元化地去搞生产、抓发展。店集村76岁的农民苏孝田,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原本到了颐养天年的年岁,可他靠着全程化托管这一新模式,家里的22亩地不仅没有抛荒,每年还为他增收4万多元。短短几年的时间,店集新村就涌现出了50多个种粮大户和3个种植类微型家庭农场。

为适应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店集村对全村耕地进行了重新整理,田成方,路取直,小田变大田,百亩一块田,渠路相间,合作社可以将农民自身掌握不了或者使用有困难的农业科技成果落实到农业生产中,真正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优选良种、精耕深种、科学施肥、科学防治等农业科技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地减少村民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特别是在这一模式下,合作社在统一收割过程中对秸秆粉碎,通过饲料养牛、燃料加工豆腐、直接还田三个途径进行处理,改变了以往“一把火”的处理方式。

据店集村党总支负责人介绍,在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之前,店集村的小麦、水稻亩产量徘徊在700斤左右,而现在每亩每年增收200-300斤,全村年增收粮食90万斤,亩增收660元,人均增收1000元。店集村也相继荣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创新研究基地”、“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诸多殊荣,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基本实现了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现代化农村发展新目标。(通讯员 徐艳友 陈宏斌)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