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春入乡村美如画 描绘沃野新图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春入乡村美如画 描绘沃野新图景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4/13 8:50: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工程综述

从曾经尘土飞扬的羊肠小路,到如今风景如画的通村大道;从曾经的“天然垃圾场”,到如今的美丽宜居乡村;从曾经为填饱肚子发愁,到如今主动追求文化享受……伴随着2020年我市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通过梯次推进、点面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工程正深入推进,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在淮南大地上徐徐铺开。

改善人居环境,描绘绿色工笔

保义镇、正阳关镇、迎河镇、张李乡4个乡镇污水场站已全部建成,2019年度16个省级中心村的污水处理站已全部完工……在寿县,36150户的改厕任务超额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0%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关系百姓福祉的民生大事,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市民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从统筹城乡发展大局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引领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完成,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有规范、项目有内容、村庄有特色,充分发挥了规划科学引领作用。

自来水普及率100%,水压水量能够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等方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有效收运处理;采取户用三格式化粪池或接入污水管网等方式开展卫生厕所改造……中心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我市承担30个2018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其中寿县13个、凤台县11个、潘集区4个、毛集实验区2个,建设周期1年半,2019年11月全部建成,30个省级中心村均通过验收。

提升乡村颜值,彰显田园生态

通村路笔直平坦,庭院整洁明亮,杂物堆放有序,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初春时节,走进泥河镇陶王行政村陶王中心村,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现在农村确实变化大,过去农民光顾着填饱肚子,谁还管环境好不好啊。”提起身边的变化,村里的老人们很是感慨。

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水泥、沥青的材质实现路面硬化,让群众出行方便;对村内河沟渠塘进行疏浚清淤,采取生物护坡,垃圾、白色污染再无踪影;安全规范线路架设,家庭杂物有序堆放,农户校园干净整洁……承担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的各个中心村,旧貌换新颜。

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倡导自然式种植……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农民群众在房前屋后,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茶园等,实现庭院美化,中心村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道路、河渠绿化率达90%。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从“脏乱差”到“美如画”,淮南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走上蝶变之路。30个省级中心村守护着绿水青山,提升了乡村颜值,彰显出田园生态美。

以产业兴乡村,让农民更幸福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

2019年度,我市鼓励支持中心村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绿色增产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心村农业生产上落实“三推”“三控”效果较好,中心村土地流转适度规范,中心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美丽于人而言,不单单是拥有好看的皮囊,还要有美丽的灵魂,建设美丽乡村亦如此。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推动文明理念融入村民公约、融入特色文化、融入法治建设、融入时代风尚。

寿县大鼓的鼓点,凤台县花鼓灯的舞姿,潘集区推剧的唱腔……一方面,中心村里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建立完善“一约四会”,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同时,各中心村还自主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进一步引导农民群众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生活习惯的普遍养成。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又改变了人。振兴乡村,我市不只简单地让农村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更让美起来的乡村活了产业,富了农民,守住“乡愁”……(记者 柏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