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更好的教育,一份念兹在兹的初心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更好的教育,一份念兹在兹的初心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0/29 9:18:4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新闻见证淮南教育事业70年发展成就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新生、发展、跨越等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南教育70年的变革也不例外。在这70年中,新战略、新理念、新举措相继实施,并不断带来新变化、新成效、新突破。就在这新生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更迭中,我们清晰地感受着70年教育的深刻变迁和念兹在兹的教育初心。

(一)运筹,落实顶层设计,教育事业稳步前行

明清之际,《朱舜水集》劝学篇中提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的观点,表明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多个推进教育发展的文件、政策出台,我市贯彻落实,教育事业稳步前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淮南教育事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进入新时代三大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奠定了教育事业发展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南市仅有一所工业专科学校和27所中小学,在校生仅有5千余人。1951年10月,创办了第一所直属机关托儿所。1952年有了第一所完全中学。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全市中小学学校发展到82所,学生近4万人。1977年恢复了高考。

改革开放以来淮南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5年是以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特征的启动阶段。1985-2003年是以推进基础教育为中心的变革阶段。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1987年底《淮南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制定出台。1986年至1988年期间,我市普及了初等教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2003年以来是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深化阶段。我市贯彻落实2003年国务院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2017年我市县区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督导认定,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目前,我市教育正行走在优质均衡创建的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今昔对比,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位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淮南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下几组数字的对比,也许是对淮南教育发展较好的注释。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南市仅有一所工业专科学校和27所中小学,在校生仅有5千余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市有幼儿园16所,入园幼儿2947人,教职工160人,小学316所,在校学生146961人,教职工5491人,普通初中32所,高中51所,在校生91875人,教职工5231人。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1047所(含民办学校),其中幼儿园388所、小学447所、初中145所、普通高中43所、中等职业学校21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全市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在校学生547701人,教职工总数36945人。农村学前教育“一镇一园”覆盖率100%。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高中就读学生80%以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1990年全市中小学校舍总面积为94.9万平方米,到2017年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414.63万平方米,提高4.37倍。

1978年至1998年高考录取本科人数不超过400人,从1998年至2008年,我市本科录取人数从原来的300多人增加到5000人,提高到20倍,2018年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录取质量和名校录取人数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今年在2018年基础上高考一本达线率又创新高。

(三)改革,贴合发展规律,担负时代重任

关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时代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一连串的“时代考题”,淮南交出自己的“教育智慧与方案”。

【新闻回放】出台《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5〕15号),淮南工业学校、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等7所学校,整建制并入淮南职业教育中心。

——摘自2015年4月27日《淮南日报》

1986年,我市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办公室。多年来,不断加大职教资源的统筹利用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了职教园区建设,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成立了淮南市职业教育集团,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目前,建成市级重点专业20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市级实训基地16个。全市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重点学校4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学校6所。

【新闻回放】《淮南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2014-2018)》出台。要求经过5年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和设施设备实现四个基本目标,即,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城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

——摘自2014年6月20日《淮南日报》

2014年,中央决定启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我市紧抓机遇,实施“全面改薄”项目。目前,全市累计共实施校舍建设类项目676个,建设面积98.13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近五年共实施712个,维修改造面积65.9万平方米。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已建成114所心理咨询室,比五年前增加了94所。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网络畅通比例已达100%,实现了乡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新闻回放】建立市、县(区)两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公告、考核制度,将每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运用到县区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将教育投入增长达标纳入各县区党政领导的目标考核。

——摘自2013年4月6日《淮南日报》

我市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淮南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仅2013-2016年,我市教育发展总投入达146亿元。

【新闻回放】我市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据介绍,全国仅20个地区获得该项荣誉。

——摘自2012年12月20日《淮南日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色素质教育成效显著,2015年淮南一中、淮师附小被国家教育部认定并命名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我市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上代表安徽省作经验交流发言。全市共有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0所,淮南二中女子足球队代表安徽省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第6名。淮南三中啦啦操队获2017年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双料冠军。

(四)关注,播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暖

变化,在温暖的目光中发生,在开心的笑脸上荡漾。

【新闻回放】“以前的校园内道路未硬化,雨天泥泞不堪,厕所破旧,办公条件简陋,仅有3台办公电脑,现在每个班级配置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一台电脑。学校开足开齐了以前因条件限制开不起来的所有课程,老师们的干劲都更足了。”方楼小学校长谢中喜笑了。

——摘自2015年12月15日《淮南日报》

“原来中午经常馍馍就开水,现在每天都有米饭、有蔬菜、有肉吃!”吃到热乎乎的营养午餐,寿县炎刘镇广岩小学的小学生笑了。

——摘自2015年6月27日《淮南日报》

“职业学校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我想3年后去大学深造。”谈及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淮南职教中心学生陈辉笑了。

——摘自2014年6月6日《淮南日报》

我市全力实施民生教育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生均补助标准,持续实施寿县营养改善计划,教育精准扶贫成绩斐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2018年我市教育民生工程工作排名连续全省第一。

【新闻回放】“王立光是大通区曹店中心学校教师,自1984年走上三尺讲台以来,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如今,这位常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农村教师,每月都可领到一笔额外的奖金——农村艰苦学校津贴。从2015年起,大通区政府对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进行了归并,一般乡镇200元至410元,艰苦偏远乡镇290元至500元。

——摘自2017年9月20日《淮南日报》

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平衡,淮南市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各县区财政按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10%,增加教师绩效工资总额,对农村艰苦地区学校一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分别增加10%。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义务教育师资交流轮岗做到全覆盖。

70年来,我市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我市教育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与均衡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心共鸣。人们常说,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未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仍将瞄准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阔步前行。(记者 张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