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浴火涅槃,百亿产业的“蝶变之舞”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浴火涅槃,百亿产业的“蝶变之舞”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7/4 9:52: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我市综合开发利用煤电固废物,治理资源型城市发展“后遗症”——浴火涅槃,百亿产业的“蝶变之舞” 

来到潘集,走进正在建设的煤电固废产业集聚区,陶粒试验生产线正在进行产线优化。这种取自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细小陶粒,将被广泛应用于建材、园艺、食品饮料、耐火保温材料等众多领域。曾经制约生态环保的废弃物,如今变成了循环经济的香饽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提高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的水平,市委、市政府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致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绿色环保的百亿建材产业基地,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煤电固废物,“错位”资源的涅槃重生

淮南作为以煤、电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是国家十四个亿吨级重点煤炭能源工业基地之一,拥有2家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和6家大型、特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伴随着煤、电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电固体废弃物。

“煤电固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作为能源之城的淮南,每年新增约1600万吨煤矸石和600万吨粉煤灰。2018年,全市大宗固体废物累计产生量为3240万吨,其中煤矸石产生量为1800万吨,粉煤灰产生量为900万吨,脱硫石膏产生量为90万吨,煤泥产生量150万吨。

海量的煤电固废物,利用不好会成为制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若科学合理利用,又可成为淮南战略性新型绿色环保的建材产业的重要原料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环境污染指数PM2.5中固体颗粒物污染重要源头的煤电固废生态治理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煤电固废物的治理及综合利用,一场“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蝶变之旅愈发精彩。

环保产业,瞄准百亿目标扬帆起航

在潘集产业集聚区,轻质陶粒、陶粒墙材、粉煤灰深加工、装配式建筑、高强陶粒等9个项目均在规划之中。经过招商洽谈,目前与中信集团、江苏南通三建、浙能集团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一批省外企业和本地企业也把投资的目光投向了园区。

在凤台集聚区,淮南东辰集团与凤台县县属国企州来集团合资组建平台公司,前期工作正稳步推进。

2018年,中国煤电固废生态治理与循环经济发展大会在淮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煤电固废治理专家就“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谈灰论道”主题沙龙中,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共绘蓝图。

2019年,我市将发展煤矿开发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百亿产业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由市经信局牵头成立煤矿开发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六个一”推进机制,出台了《淮南市煤电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规划(2019-2021)》。

以煤电固废生态和循环经济发展为突破口,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我市在煤电工业固废主产区凤台县、潘集区布局产业集聚区。凤台县布局2个产业园,潘集区布局2个产业园,就近消纳煤电企业的工业固废物,推动转型提速高质量发展。

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

对于淮南来说,能源转型是历史必然,综合利用是规律使然。我市不断加大煤系固废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做到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煤矸石制砖、全煤矸石陶粒、粉煤灰花岗岩、低热值煤发电、粉煤灰掺配水泥……目前,淮南市拥有从事固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有147家,规模以上企业60家。

东辰集团的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灰熔点煤矸石生产轻质陶粒技术、高强陶粒及滤水陶粒系列产品,经检索该项技术属填补国内空白。自主研发的陶粒生产联合破碎粉磨系统、脱硫脱硝系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淮南矿业集团独资建设了3座煤矸石综合利用坑口电厂,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两个国家级实验室、一个院士工作站和一个地方科研机构,为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预计到2021年末,全市煤电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综合利用的工业产品转化率达到60%以上,年消纳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达到2940万吨;全市煤电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和绿色发展的特色产业。(记者 柏松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